本报记者 蔡明宣 董严军 陈巧玲
2023年,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全力推进“1+6”专项攻坚行动,面对经济恢复过程的“波浪”和“曲折”,政企同心同向,大拼经济,大抓发展,企业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未来,晋江市工信局将继续当好“护航员”,聚焦产业创新、数字赋能、园区标准化建设、深化对企服务等多个板块,科学布局,推进全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开辟新产业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
锁定产业创新
培养新质生产力
筑牢“压舱石”锻造新优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晋江自主培育成长起来的“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迎来第一个十年。
10年来,来自海峡两岸的1500多名设计专业学生,带来近2000件设计作品,实现设计与制造的“零距离”对接,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相关专利、经济效益,也为企业带来前沿工业设计人才和持续创新的动力。
“全新的动力总成、外观、结构、运维系统等,都需要新的设计思路。”晋工新能源总经理陈德伟说,工业设计对产品差异化、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海峡杯”早就已经成为一个把工业设计资源汇聚到晋江的大平台,而这个平台正在深度赋能“晋江制造”,培养优质生产力。
以一斑窥全豹,近年来,晋江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新”求“质”,助力民营经济更上一层楼。晋江市工信局局长林永红表示,围绕晋江党委政府的核心部署,晋江工信要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便是最佳写照。
坚持智能化改造10年,华宇铮蓥集团持续尝到甜头。该集团执行总裁苏成喻告诉记者,在政府引导下,企业和高校合作研发的“自动断线检测系统”,让经编机台运转效率从70%提高至85%,良品率也从85%攀升到90%。
华宇铮蓥集团的技改项目并非个例。3年来,晋江工信年均策划实施本级重点技改项目超340个,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围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16家企业入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3家企业设备入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除此之外,晋江工信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布局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晋江工信共推动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22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
林永红表示,下一步,围绕晋江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精神,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向绿”“向智”跃升,锚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推进数智赋能、科技赋能、设计赋能、品牌赋能、绿色赋能。
聚焦数字赋能
引领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走进晋江市福兴拉链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整齐排列,只需少量员工即可运作。将工人信息数字化管理,可通过排班管理和人员机台配置实时反馈员工效率;实时掌控车间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设备开机率,做到生产数据准确采集并实时上传……
得益于与华为(晋江)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合作成立的“数字化工厂MES项目”,福兴拉链通过人、机、料、法四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改善了原先计划难制定、生产难管控、设备难互联和数据难分析的问题。
“在家门口就可以对接到全国顶尖的数字团队,享受来自数字领域专家的入企问诊服务,还有政府提供的一揽子数字政策帮扶,这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方向更清楚,底气更足。”数字政策的陆续出台,让福兴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雷贞敏对数字化改造的未来充满信心。
2022年,晋江正式启动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力争到2024年打造全省县域数字化应用第一城。“在晋江,除了提供真金白银的奖励补助之外,我们还主动贴近产业数字变革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数智服务平台、工业软件服务商,搭建供需对接渠道,做好数字技术应用推广服务工作。”林永红说。
近日,由晋江市产业数字化服务协作联盟联合成员单位共同推出系列数字化套餐产品和服务,深受中小企业关注,其中就包含有“企业数字化办公套餐0元”这样的超性价比套餐。
像这样有针对性、超性价比的数字化服务套餐,在晋江并非个例。围绕破解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晋江工信在引领推动企业数智转型上迎难而上,步步为赢。
当前,晋江的数字化生态越来越好。
深化平台支撑,汇聚数字优质资源。截至目前,晋江已先后引入华为、北理数智、兵装智造中心、中海创数产互联等数智服务平台,并通过与企业密切互动对接,推动平台提质扩面。其中,华为等数智服务平台对接服务企业超1000家,达成实质合作项目180个。
优化服务生态,就近为企业服务。晋江工信牵头成立了晋江市产业数字化服务协作联盟,筛选128位资深数智专家组建了晋江市数智转型专家库,就近为企业服务,目前已完成290多家企业免费咨询服务,促成20家企业签约启动数智升级改造项目。此外,晋江工信还联动三家运营商和华为、兵装智造中心、北理数智等数智服务平台举办了40多场数智赋能行交流沙龙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认知水平、启迪企业数字化思维。
锚定“智改数转”主攻方向,下一步,晋江工信如何做?
林永红表示,2024年,晋江工信将继续深化实施数智转型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产业“数转智改”工作重点由标杆先行转向行业普及、由节点改造转向全链条升级;持续研发推出一批数智转型制式套餐、建设一批智慧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数转智改”和AI技术应用场景,力争尽快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变革全覆盖;同时,建设运营数字经济产业园,对接推动落地更多数智服务平台、工业软件服务商,补齐软件信息服务业短板。
加快园区建设
破解发展障碍
不久前,占地100亩、总投资7亿元、拥有17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正式开园。
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项目的落地,将有力弥补泉州地区高端面料后整理工序的空缺。作为晋江鞋服纺织产业的强链补链项目,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将提供17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招引印花、定型、压光、复合、植绒等纺织面料后整理企业,打造高端面料后整理产业集聚区。
强力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是晋江加速从空间重构向产业升级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晋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在晋江工信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芯产业社区、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岁金新制造产业园、现代服饰一体化产业园、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绿色新材料产业园、三斯达鞋纺园等一个个高标准、高品质建设的专业化综合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冷”的土地逐渐“热”起来。
进入第四季度,晋江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最新数据出炉:在建938万平方米,建成超313万平方米。晋江离实现新增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目标,越来越近。
建设不断“刷进度”,招商见“真章”。
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正式开园未满一个月,由晋江工信牵头组织的晋江市进园区促企业落地投产系列活动便紧跟其后,进园为企业贴身服务。
现场,晋江市园区办从税收奖励、融资服务、贴息奖励等五方面入手,为入园企业详细解读了入园优惠政策。就企业关注的入园生产涉及的用电、用气及员工子女就学等问题,市园区办会同与会单位现场回应、逐一解答。
为入园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强化招商对接,是晋江工信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3年以来,晋江工信已先后邀请330家次企业相继走进9个专业园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促成染整、智能装备、泳装协会深度介入国企主导园区项目招商运营。其中,共有签约拟入驻企业221家(含意向),招商面积91.97万平方米,去化率90.71%。
为进一步聚合资源,赋能提速园区标准化项目建设,晋江工信会同晋江相关部门,积极筹划推出一项项政策。2022年,晋江出台入园企业租金减免补助政策,对承租方年度租金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补助期限3年。2023年,晋江又叠加出台鼓励优质企业入园十条措施,对入园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市外配套企业,以及市外“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参照其年度经济贡献度给予相应比例的资金奖励。
林永红介绍,随着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提速推进,晋江各个园区将从“标准”向“标杆”提升,从“园区”向“社区”重构,“生产”向“生态”延伸,从“传统”向“高新”升级,聚力园区提质增效,带动产业变革升级,推动园区能级跃升,助力晋江“强产业、兴城市”。
精细化服务
全方位纾困解难
为展示晋江泳装行业的发展成果,促进行业交流合作,近日,在晋江工信的指导下,2023中国晋江泳装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产能对接会在英林镇召开,吸引不少行业上下游企业代表参加。
无独有偶,闽粤食品供需对接会、全国制伞业供应链交流对接会、全国针织科技大会暨产能对接会、工鞋工装专场对接会、品牌鞋服产能对接会……一场场来自不同行业的对接会相继举行。
让品牌企业与代工企业双向奔赴,促更多批量定制资源投放惠及晋江。大家团结一心拿出优势,通过抱团合作,一起应对困难挑战,开创新的业绩。2023年以来,晋江共组织大型对接活动近10场次,促成产能对接金额超35亿元。
企业冲锋在前,晋江党委政府当好推手,晋江工信做好服务。
作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晋江工信紧扣产业发展阶段性企业共性诉求,注重加强政策、资金、能源、人才等要素资源需求调度,帮扶企业破解发展障碍。
在政策支持上,晋江工信先后牵头起草制定推动民营制造业提质增效若干措施、鼓励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六条措施、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十六条措施、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十二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兑现各级企业帮扶奖金超8亿元。
在资金纾困上,3年来,晋江工信先后组织30多场银企对接活动,帮助龙头供应链企业、行业协会获得银行授信支持,指导发动企业申报省级技改贷、纾困贷款、提质增效贷款,帮助企业获得88亿元贴息贷款支持。
在政策宣传解读上,晋江工信综合采取网络直播讲解、深入镇街、园区、协会、企业宣传和公众号发布等形式,加大力度宣传解读各级发展民营企业、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以及数智转型、园区标准化建设等政策措施,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仅今年就累计直接面向超1000家(次)企业推广宣传有关惠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