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永和福文

骆锦恋

晋江永和镇曾经被称为“石材之乡”。有着固定编号的花岗岩石材,已被停止挖掘多年。挖掘不止的,是沉淀的文化。在永和,邂逅《初心印记——永和碑刻拓本拾粹》一书,那些石头上的文字,足以打动我、感动我,唤起我对一个小镇的文化追寻。

永和有福。“平安即是家门福,孝友可为子弟箴”“造家庭福,抱世界观”“松柏栋梁欢喜坚固,麟凤堂室福禄光明”“惜食惜衣非为惜财但惜福,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祸福难分翁失马,室家重庆我迁莺”,直接嵌入“福”字,体现人们对福的热切向往。这些对联在各自语境中读,风格独特,颇具联趣。“造家庭福,抱世界观”是用砖拼成字来体现的,字体有篆体的风格,又融入美术字的风格;主题和创作风格,都体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将福愿延伸到更大的范围内;八个字,浓缩了人们关于福的思想转变。“惜食惜衣非为惜财但惜福,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联句出自古人语,作为家风家训,在后埔村古厝上以碑刻的形式出现,有当头棒喝之感。很多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困惑,其实在某个时候,遇见某个警句,就豁然开朗了。这样一对有辩证思维的对联,让人想起当今流行的词语“和解”“感恩”。求福、纳福,更要惜福,石头上的文字也是福。珍惜石头上的这些文字,是永和之福。

永和聚福有侨情。在闽南古厝经常能看到海洋文化,看到那些漂洋过海、历经多少岁月沧桑却绵延不断的思念,看到那些直面现实的勇气、那些走到哪都不变的情怀。永和村庄友祝宅刻有写老华侨的一段话,用叙述加评论的笔法,刻画老华侨的形象:“……长敦道范,勤俭廉朴。奔走海外,力善经营。尽瘁闾里,举家和睦……”读者对所写之人也许并不熟悉,读来似乎这位华侨又是我们熟知的,因为他身上有勤劳、勇敢,奔走他乡又尽瘁家乡的华侨品质,人物的个性并不突出,共性却很明显。玉溪村古厝上有一对“菲岛运筹新世业,兰亭修禊旧家风”。“菲岛”对“兰亭”,“运筹”对“修禊”,这样的对法,在晋江其他古厝里并不多见。尤其是“兰亭修禊”,作为中原古老的习俗,在晋江并不常见,却能在永和这个小镇的对联上,与华侨文化相联系。时间和空间上的遥对,触发许多感慨。巴厝村林玉帐古厝的“三山韫玉,泗水归湖”也很有特色。此地林氏称“玉湖”房,主人旅居印尼“泗水”,用“泗水归湖”,满满的遥望故乡之感。此联用团砖拼成,对工艺和字体不熟悉的人,很难看出它写的是什么,却更值得去推广,因为足够简洁又韵味深长,不似有些对联,流于表面的平仄,失了含义。另外,“德扬菲岛光仁里,桃灼茂亭耀故乡”“笃论桑梓今胜昔,含辛菲岛勤与俭”等,也都可循华侨的各种身影和情怀。

永和碑刻,在内容上有许多是摘录前人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大多出自《论语》《格言联璧》《续菜根谭》《座右铭类编》《训俭示康》。还有一些理学家的名言,例如朱子、蔡清、薛境、张扬国等的名言。少部分唐宋诗,例如储光羲、刘长卿、宋之问、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诗作。书从“仁义礼智信”分类到各个部分,从福文化的角度,亦是人们对“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五福的寄托。“从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传的是有德之福,“家庭睦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传的是康宁之福,“甘露醴泉长受嘉福,紫芝朱草先知吉祥”含长寿之福,“时至矣鸿基已定,篇为也蜗居而成”含富贵之福。

永和村姚金策宅的碑刻具有代表性。深入地读懂一座古厝,石刻上的诗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可惜,走马观花地浏览,每一座古厝最有标识性的那一句话,常常被遗忘。所幸,能到姚金策故居实地感受那些没有声音的话语,也能在书里对视许久。入口大门两侧就能看到清代泉州举人曾遒所书《格言联璧》的一段话:“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闽南很多古大厝,特别是晋江,包括五店市古厝群,很多碑刻出自《格言联璧》的内容。这一句,可作为关于读书的名言、关于眼界的名言、关于旅游的名言、关于胸怀的名言。但是,如今的确远不如电子产品的一句广告词来得耳熟能详了。眼界要宽,是不是要先沉下心来,细读那些经典文化呢?晋江古厝常见以人名嵌入的对联,姚金策故居倒是没有。该厝中,还有些摘录或自制的联,都比较雅,有读书人寄情山水、读书听琴的气息,也有修身齐家的胸怀。比如,“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莫若修身”“观化乐天与山同静,游和抱朗随地皆春”“千峰翠积琴书润,百尺楼高啸咏清”。“连云翠黛王维画,绕户春花谢朓诗”“胜地卜居昌后应绵万叶,乔迁仍旧买邻不费千金”等还多含有典故,不似有些对联平铺直叙。姚金策宅还有四个字,在《永和碑刻拓本拾粹》没看到,可能是因为太寻常了。这四个字是“莺迁、燕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也许就是这么简单,有一处宅子,安详、喜庆,一家人和和睦睦,邻里间和和气气。往远想,事业有成,家国安定,走到哪都有回望的地方……

永和碑刻上的文字,可以古意十足,像“持竿垂钓江边乐,荷笠采薪岭上歌”;也可以很有时代气息,像“人生当建设,世界重和平”。关于家风家训的书籍很多,我有时候会想,孩子们要怎样才不会只为了考试而记住那些话呢?孩子们心中有一对老宅的对联吗?你看,“造家庭福,抱世界观”,好记又有意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