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培仁 通讯员 王婕 王翀
基层司法所,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职工人数日益增加,用工形式日趋多样,也带来了矛盾争议的多发。今年年初以来,晋江西滨司法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通过打好“三张牌”,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枫桥经验”新模式,让矛盾纠纷调解在早期、化解在局部、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打造“厂区枫桥”西滨样本。
打好“预防牌”
提供“法治体检”服务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壮大,我们内部经营遇到诸多法律问题。如今,招聘的人员越来越多,员工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企业迫切需要完善劳务合同,以保障企业及员工的合法权益。”今年年初,西滨镇部分企业经营者向西滨司法所工作人员袒露心声。
对此,西滨司法所多次走访辖区企业,调研企业经营情况、员工权益保障、矛盾纠纷预防调处等方面问题,深入了解企业在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中关于司法服务方面的需求,有效帮助企业规避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西滨司法所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联合福建晋贤律师事务所等定期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为辖区企业提供面对面精准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梳理可能面临的各类法律问题。
“‘法治体检’给我们企业‘把脉问诊’,找出经营管理‘痛点’、堵塞法律风险‘漏点’、打通依法维权‘堵点’,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建议,提升公司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晋江市华银鞋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初以来,西滨司法所共计走访辖区6个一级网格,为55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20人次。
打好“排查牌”
深化纠纷源头治理
不久前,西滨镇网格员在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发现,辖区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存在子女就学困难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网格员及时通过“网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上报到镇级综治中心,并会同教育部门就此事进行协调,最终将问题圆满解决。
“聚焦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我们以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为突破口,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西滨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西滨镇以开展“网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体化工作为契机,采取“网格+警格”“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融合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排查方式由“分散式”“点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转型。
据介绍,西滨镇重点以“村部+网格”为依托,着力畅通“镇、村、格、企”四级脉络,建立“事前风险掌控—事中分类化解—事后抓本治源”的闭环流程,有效处置网格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邻里纠纷、情感纠纷、劳资纠纷等问题,最大限度将纠纷化解在基层。此外,综治、司法、公安、应急、民政、农业、执法、环保等8部门同时进驻镇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联合排查力度,共享信息、分类处置。
打好“化解牌”
凝聚多元化解合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以来,西滨司法所积极推进“厂区枫桥”实体化建设,在辖区规上企业成立纠纷调解室,力争实现58家规上企业全覆盖,并在企业管理人员、新晋江人中聘请一批有公信力、懂法律的企业调解员;发挥网格员、法律明白人、镇村法律顾问的作用,共同参与调解,有力推动企业内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同时,西滨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调度,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各类风险隐患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处置、及时化解,确保矛盾纠纷随时发现、随时研判、随时分流、随时化解的闭环运作。
“以往企业员工发生矛盾,要么到派出所解决,要么矛盾升级,影响企业生产。如今,调解室就设在企业,发现矛盾纠纷,当场启动调解程序。”西滨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一时间介入处置治安或矛盾纠纷,可以让小矛盾不出厂区,就地快速、有效地解决,为企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这正是晋江市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的真实写照,亦是西滨镇针对外来务工人口众多量身打造“厂区枫桥”西滨样本的缩影。
据悉,今年初以来,西滨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15起,形成书面调解案件56起,简易调解案件59起,最大限度防止“民转刑”、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
“厂区枫桥”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是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高速路”。西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西滨将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切实让员工安心工作、让企业专心经营,实现“厂区枫桥”西滨样本更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