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双11”大促落幕。与去年一样,今年几大电商平台还是没有公布最终的成交数据,只有概括性的“全面增长”“齐创新高”,但这样的措辞总是没有直观的数据来得有说服力。与之相伴的,是消费者对于“双11”的敏感性不再。
消费者的“脱敏”,源自于现在各大电商平台所谓的促销节太多。仅以每年最后一个季度为例,“双11”过后有“双12”,“双12”过后有“年货节”。有数据统计,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被电商平台规划成各种名目的促销节。一个又一个的促销节,让消费者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搞不清楚究竟哪一个促销节对消费者真正“友好”。
消费者的“脱敏”,在于对各种电商促销节上,商家给出价格的不信任。这也是今年消费者集中吐槽的点。有消费者在贴出“双11”前后同款产品同一店家给出的价格,发现没有参与“双11”活动时的价格竟然比活动价低了不少。长此以往,电商平台如何能够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的“脱敏”,还在于电商平台给出的“玩法”过于复杂。什么满减,什么互动转发抢红包,什么盖楼……看似热闹,却极度消耗了消费者的热情,远不如“双11”刚开始前面几年简单粗暴的“统一X折”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大。
诚然,即使现在消费者的敏感性不再,但依托其庞大的用户数,各大电商平台在未来几年内依然能够在“双11”期间取得较为不俗的成交数据,只是从长远来看,“韭菜”总会割光。如何让消费者重新对“双11”敏感起来,各大电商平台仍需考虑。
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