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本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邻里法庭”化纠纷 司法服务零距离

本报记者 沈茜 通讯员 杨君泓 尤燕玲

近日,晋江法院安海法庭联合安平社区居委会以支部互联、资源共享、人员联动方式,在安平社区“邻里法庭”开展调解,成功调处一起承揽合同纠纷。

支部互联 提增基层自治效能

该案件系一起承揽合同纠纷,属于常见合同纠纷。据统计,晋江法院每年受理该类型纠纷超300件,是基层群众日常生活矛盾纠纷易发生领域。通过本次案件调解,安海法庭党支部与安平社区党组织共同交流学习,联系基层实际,从诉源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运行机制角度,就如何化解此类争议纠纷总结出经验。

资源互联 提升司法服务效果

该案争议事项围绕23000元承揽款及逾期还款利息展开。安海法庭立案之后发现,本起纠纷具备“案件主体可联系,争议事项易协商”的特点。为减轻当事人之间的抵触心理,提高矛盾化解效率,尽可能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安海法庭与安平社区居委会积极联系,在安平社区“邻里法庭”开展调解,利用社区软硬件资源,营造利于调解的轻松氛围,化解当事人矛盾,提高调解成功率。

人员互联 提高诉源治理效率

在本起纠纷中,安海法庭邀请“特邀调解员”、安平社区居委会主任蔡金锁及其他居委会工作人员,共同就纠纷中的款项、诉讼费等争议点为双方开展调解,从“法”与“情”的不同角度入手,耐心讲解案件法律逻辑。随后,经多方共同努力,纠纷事项全部谈妥,被告王某某同意于9月30日一次性支付全部承揽款,原告李某某也表示愿意放弃逾期利息的主张,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实现了“矛盾化解在庭外,纠纷平息于诉前”,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良好实效。

据了解,2022年以来,晋江法院安海法庭融入“党建+”邻里中心工作,加强与所辖镇街的沟通联系,在安海镇安平社区、灵源街道曾林社区、内坑镇亭顶村打造“邻里法庭”,并依托“邻里法庭”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打造诉源治理样板。

下一步,安海法庭将继续完善“邻里法庭”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集成载体作用,充实司法服务功能,继续在群众“家门口”完善建设集“法官门诊、法治宣传、纠纷化解、巡回开庭、联动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诉源治理和司法服务“前哨岗”,形成“邻里法庭”特色品牌,力争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小单元里,实现司法服务“邻距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