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助力“晋江制造”迈向“晋江智造”

“博”聚四方英才 共创“晋”彩时代

——晋江博士协会发展综述

“准博士”、灵雀谷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蔡金鑫开展检测实验。

晋江博士协会常态化组织会员活动。

“海归”博士汪凤翔在实验室和学生研讨项目。

博士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晋江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早在2012年,晋江撤县建市20周年之际,便率先成立国内首个县级博士协会,诚邀高层次人才共建晋江。

作为晋江高端的“智库”平台,晋江博士协会成员由晋江历年引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晋江工作的博士(生)、海内外各地晋江籍博士(生)组成。目前,会员已由成立之初的188名发展至333名,汇聚了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晋江博士协会充分发挥集聚功能和桥梁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以才引才等方式,助力晋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价值体现的互动共赢。

开创先河

2012年,撤县建市已20周年的晋江,综合实力连续19年位居福建省第一,连续12届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十强,荣膺“2012最佳投资服务城市”“投资环境十佳城市”等称号。

然而,晋江发展先行也同步带来了问题先遇,比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面对新形势,如何破解困局?彼时,晋江市委、市政府顺应发展变化,果断提出“打造智造名城”的战略目标。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是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晋江想要实现从“制造基地”到“智造基地”的转变,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引领。

那么,高端人才从哪里来?

“早在1999年,晋江就率先创办了全国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引进了博士后研究人员69名。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晋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为了进一步凝聚博士群体力量,为打造“智造晋江”提供智力支撑,晋江博士协会应运而生。

2012年12月17日,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晋江博士协会正式成立。当天,百名博士相聚晋江,共商发展大计。

“博士协会的成立,是晋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又一项有益探索,也是晋江人才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件大事,这对于推动晋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出席成立大会的晋江博士协会荣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高兴地说道。

“作为博士协会的一员,非常渴望能与协会同仁有更多的交流,增进不同研究领域的沟通。”彼时,担任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副董事长的吴滨如对协会的发展充满期待。她说,会员之间的沟通多了,能够促进彼此优势互补,促成更多合作的机会。

担任晋江博士协会首任会长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虽长期在上海工作、事务繁多,但也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博士协会成立后,不仅意味着博士群体在晋江有了一个家,也搭建了一个引才聚才用才的新平台。”他说,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技术、团队前来晋江发展,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加速产业“焕新蝶变”

创新突破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一切正如黄国英所预想的一样。这些年来,得益于晋江博士协会这一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如涓涓细流汇聚到晋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蝶变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博士力量”。

2015年,从全球最大的油砂炼化企业——加拿大syncrude公司回国后,博士陈豪加入了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简称“泉州装备中心”)。

短短几年间,他从零开始组建了福建省首支工业大数据团队,并成功打造省内首个工业大数据平台,自主研发智能运维系统、生产智能管控系统、工业物流大脑等多项产品。

“目前,我们团队服务的企业已有200多家,其中晋江本土企业20多家,研制的生产优化系列技术和工业软件已成功应用在恒安、柒牌、舒华、华宇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大提升了晋江在工业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技术水平。”陈豪说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江人,福建灵雀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蔡金鑫是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管理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虽是一名“准博士”,但蔡金鑫工作经验丰富。深耕食品研发领域十余年的他,长期致力于生物酶等发酵制品的技术开发,不仅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为了解决天然食品原料核心技术常年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2021年,他在晋江成立公司,组建了一支拥有20多年休闲食品技术研发和市场实战经验的团队。

公司成立仅两年,这支汇聚多名博士、硕士的人才团队,便顺利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线,并开发了一系列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功能型烘焙食品。目前,蔡金鑫团队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品质改良提升、成本优化和防腐保鲜方案的技术服务输出,已为全国上百家烘焙休闲食品公司提供服务。

“这几年来,协会会员围绕晋江的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带动企业、行业取得创新突破,收获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晋江博士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陈豪、蔡金鑫等博士的成功案例,只是博士协会助力晋江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晋江博士协会通过定期向会员发布人才项目需求,举办海外人才项目对接、博士人才项目对接等活动,已累计促成超百名会员来晋对接交流,促成李培锋、张继生、王金安、郭振辉等一大批晋籍会员达成项目合作。

拓展国际“朋友圈”

以才引才

以才引才,群贤毕至。

近年来,同一个“朋友圈”里的高端人才相继被引进,这样的故事在晋江频频上演。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简称“泉州装备中心”)副主任汪凤翔就是其中一个。

2014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汪凤翔,被引进到晋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这位“80后”海归博士到位后,马上着手组建了一支由他为学科带头人、人数达30多人的科研创新团队。

在他的带领下,泉州装备中心在2019年建成“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国字号平台。如今,泉州装备中心已与信泰集团、浔兴拉链、海纳机械、盼盼食品、晋工机械等众多晋江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累计合作企业近300家,合作项目突破300项。

除了为晋江产业发展“输血”外,汪凤翔还积极“自我造血”。在他看来,泉州装备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把科研成果更好地推向市场。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打造高能级的实验室,还要加快建立学科博士点。

为此,他带领团队建成了电子信息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自主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截至目前,已累计为行业培养及输送高层次产业化人才200多名。

“我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每次去德国的时候,我都会挖掘一些博士到晋江工作。”作为海归博士,汪凤翔化身晋江的“引才大使”“引才顾问”,通过同事圈、校友圈、同行圈,全力为晋江招引人才。

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泉州装备中心累计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斯图加特大学等德国高校引进12名高层次人才。他们均分别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

“人才本身也存在‘磁场’,高端人才在相应领域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晋江博士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11年来,汇聚了数百名博士人才的晋江博士协会,充分发挥博士人才层次高、信息灵、联系广的优势,通过“以才引才”新渠道,把好技术、好项目引入晋江,推进形成“滚雪球式”引才效应,把高端人才的“朋友圈”越拓越大。

共绘家乡“新蓝图”

情系桑梓

天下晋江人,最恋是故乡。

一直以来,在海内外工作的晋江籍博士对家乡怀有浓浓的乡思、乡情和乡恋。晋江博士协会成立后,也为这些在外的博士搭建了一个反哺家乡建设、帮助家乡发展的平台。

就在10月18日,一堂以“从领事外交历史变迁看‘一带一路’中外领事保护实践”的专题讲座,在晋江木延文创体验中心举行。

为晋江市民带来这场精彩分享的,正是晋江籍女外交官、法学博士许育红。就职于外交部领事司近40年的她,曾在中国驻日本使馆、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工作。

“近年来,家乡的发展和变化非常喜人,宽广的马路、整洁的街区、林立的高楼令人目不暇接,而不变的是乡音和乡情,还有走遍天涯海角也难以忘怀的面线糊、深沪水丸、肉粽等家乡味道。”许育红说,虽长年在外工作,但她始终心系家乡发展。

多年来,许育红持续向晋江图书馆、博物馆、党史方志文献馆等机构,以及母校晋江陈埭紫峰中心小学、龙湖晓新小学、英林中学、晋江一中等赠送由她撰写的著作,并通过举办讲座,向市民讲述“外交为民”的动人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领事服务”走进父老乡亲的生活,许育红还曾在本报《民生》版开辟“领事之窗”栏目,先后撰写了有关领事工作中涉民商事常见问题解答信函近70篇,颇受乡亲们赞誉。

在晋江博士协会中,像许育红这样参与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博士人才还有很多。

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的农学博士吴超峰,在日本有机蔬菜龙头企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毅然回晋江创立了天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近年来,他潜心实施蔬菜立体栽培创业项目,通过综合运用立体式气雾栽培、植物生长计算机控制、智能感应等多项现代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领晋江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是本地出身的高层次人才,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在故乡这片热土上。”吴超峰说,目前,他的团队着重在都市农业领域的推广,希望为晋江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与吴超峰想法一致的,还有出生在晋江灵源街道的吴天准。

自1998年吴天准一举夺得晋江市理科高考状元后,他便带着一腔热血离家闯荡。这些年来,他先后前往北京、东京、广州、深圳等地求学、工作,获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以及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并在2018年成立了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芯片+医疗”的超敏检测及普惠医疗。

今年,得知家乡正举全市之力建设泉州南翼高新区,加快布局医疗健康、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新兴赛道,吴天准便决定把团队研发多年的项目,引进落地到晋江。

“公司成立五年了,我们的产品都是经过中科院十年深耕研发并组织资深行业骨干力量转化验证的,创新性强,并且具有良好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吴天准说,晋江的新兴产业需要有人栽下种子,持续浇水施肥,最后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而他在“芯片+医疗”方面的研发成果目前全国领先,他希望把这颗“种子”移植到晋江,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吴天准坦言,在外工作的这些年,大城市给他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而今,他也初步具备了自建平台的能力和条件,希望结合自身才智和优势资源,积极为家乡发展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带着成果回乡创业创新,并发展晋江本地的产业研究院平台,帮助更多年轻人成长。

打造人才“聚集地”

优质服务

人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最具流动性的资源。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是人才成长集聚、主动奔赴、开创事业的基础。

晋江博士协会自成立后,常态化组织会员间、会员与企业、会员与政府交流,先后举办“全国经济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医学博士人才新春学术沙龙”“博士讲坛”“博士沙龙”等活动近50场,邀请48名会员在晋进行主题讲座,为博士群体搭建起成果转化、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情感联络的平台,以高品质的服务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获得感,推动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晋江的博士协会是国内比较少有的高层次人才组织,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仅能够交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朋友,也能从中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蔡金鑫说,还没创业前,自己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如今轮到自己当创业的“掌舵手”,很多东西需要转变升级,比如自身角色、管理能力等。加入博士协会后,发现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高精尖人才,对自我提升、开阔眼界起到了很大作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好不好,身在“水”中的主体,有着最敏锐的感知。

“晋江把人才分为1~7个层次,你是哪一层人才,就能对号入座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更重要的是,随着你的进步提升,享受到的人才待遇也会相应升级。”来晋江工作已经9年的汪凤翔对晋江的人才政策如数家珍。他称赞道,晋江对博士人才的服务工作很成体系,既考虑到博士个人的工作需求,也把博士人才的家庭保障考虑得很周全,不仅有人才津贴、重大专项经费配套、创业资金补助,还可帮忙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工作、老人养老等问题,让人才在晋江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长期在外工作的吴天准,几年前加入博士协会后,感叹“终于找到组织了”。在他看来,十多年前,晋江率全国之先设立首个县级博士协会,正是晋江人勇于开拓、敢打敢拼精神的一种体现,别的地方很少听说。

“我在北京、深圳、东京等一线大城市都待过,像晋江博士协会这种博士人才组织,放在全国来讲都属于非常领先的。”吴天准说,晋江博士协会不仅具备高端人才的联谊特色,也延续了闽南人团结互助的精神。他希望借助此次返乡创业的契机,与会员广泛开展交流,链接起更多海内外博士,为晋江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同时,也让博士协会成为温暖的“博士之家”,成为推动晋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黄国英表示,目前,协会会员汇聚了来自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300多名精英,他们手中都握有诸多科技成果和合作项目,是非常宝贵的优质智力资源。接下来,博士协会将持续实施“建言计划”“助力计划”“汇智计划”“家园计划”等四项计划,将协会打造成晋江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创新园”,把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城市提级的好理念、好技术、好项目引入晋江,带动和吸引更多人才前来晋江创业发展,为晋江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强市贡献“博士力量”。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