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红色海洋

黄水成

从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回泉州酒店途中,我陷入了红色的包围之中。交流中心那座低矮的古厝,“源和1916”那高耸的烟囱,再到沿街两旁高低错落的房子,甚至两旁的人行慢道,全是红砖、红瓦,连同烟囱下那排休闲椅子,清一色的红,红成一片目眩的海洋。

在这片红色海洋的包围中,令人不由得放慢脚步。我仔细打量路边的每一抹红,它们仿佛都是一团团跳动的火焰,从历史深处向我走来。沿街这幢商宅,除了红墙、红瓦,连顶层围墙下的檐线,还有这椭圆的阳台,包括那窗花,分别由不同的红砖砌就,连成一整片的红,让人误以为阳台上那盛放的三角梅也是刻意烙上去的一丛红花。

街上四处红得迷离,瞧,眼前这幢骑楼,红砖砌起拱形廊柱,给人特别厚实稳重之感。这幢用红砖装饰的外墙,把红砖的宽面纵横交错一下,便显出编织的纹理之美。还有这幢外观古朴的大厝,小巧的红砖与宽厚石板互相映衬,小小的红砖在一双双巧手下千变万化,那玲珑的窗花与齿轮般叠起的墙线装饰,让重重叠叠的红色中多了一份灵动与精巧。最令人难忘的是,大红的红砖与灰褐色的石板搭配,竟呈现出庄重般的和谐。从古厝到现代商宅,从民居到写字楼,全都是红砖立面、红瓦盖屋。红,成了最打眼的基色。

我走上前去,仔细打量眼前的一块块红砖,它们是构成这红色之海的最小个体。我发现,这看似不起眼的红砖,其实都非常精致,砖面光滑平整,红中还带着黑色条纹。这里的红砖也叫烟炙砖,据说这是烟熏出来的色彩,红黑之间越发显示深邃的厚重感。用这般精巧的红砖作为一条街、一座城的门面,含蓄却有力量。

夜色中的中山路一片氤氲,灯光透出橘红的暖色调,这条被时光淘洗的老街,散发着迷人的景象。

街上熙熙攘攘,从理发店到教堂,从慈济宫到泮宫,再到中西合璧式的连排骑楼,红色依旧是它的主基调。在红色的调和下,整条街显得金碧辉煌。我对沿街的每一盏灯发呆,这条千年老街繁华依旧,我无从查找这商业王国背后的故事,但我猜想,这繁华的背后一定有着无数远航的帆影。赚大钱、娶良妻、起大厝,这是多少闽南男儿的夙愿。这每一间大厝的背后,都埋藏着几代男儿的青春梦想。或许一个大胆的念头,或许一次远航,便会在苦海中赢来生机。念头遇上决心,就像翱翔的翅膀遇上季节的信风,船与岸、夫与妻、母与子,温暖的灯光成了离别的号角。或许十天半月,或许一年半载,或许是三年五载,或许青丝熬成白发,离别再重逢,重逢再离别,奔波一生,起伏一生,无数的梦想犹如镶嵌在那幢红砖大厝的雕花,那是家族的徽章。起起落落中,或许只有院落里那些苍老的龙眼树,曾见过大厝的繁华与萧然。

我毫不迟疑地走上前去,对着每一片红色砖头摩挲半天。在这条几里长的老街上,很难想象柔和的灯光里,浸透着多少人生的悲欢。就在我发呆的某个瞬间,眼前忽然奔涌着一条红色的河流,热气腾腾。

在西街,眼前连片低矮的房屋,以及杂乱无章的电线,共同交织着老城的影像。我喜欢这片尚未大动干戈的老街,它像时间沉淀下的陈酿,香醇却不浓烈,柔和却又绵厚,随便街边某个摇摇欲坠的老宅,或许都打上了明清的烙印。稍加留意,便能从不同时期的名胜古迹、名人宅第或闽南古厝,甚至是修修补补的铁皮屋里,读出时间的册页。

从街边那个窄窄的小巷一拐,一座名人故居出现在眼前。石板大埕、红墙红瓦,一座闽南传统的三落大厝落在深巷中。让人诧异的不是大厝本身,沿街走来,发现还有不少这样的大厝都掩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巷里。穿梭在这些小巷中,就能逆流而上看到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它们就像一个个历史老人,在诉说着某段往事,以及当年街坊轶事。小巷沉淀了一座城的历史光阴。

许多被重新收拾过的老街虽有些旧模样,却少了一份烟尘味。然而西街并非如此,花鸟店、银器店、首饰店、古玩店、草药店;烧仙草、炸鸡翅、烤肉串、炸醋肉、面线糊;润饼皮、姜母鸭、海蛎煎、土笋冻……每间店面铺排得满满当当,吆喝声此起彼伏,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满街生意锵锵滚,这条风尘仆仆的老街却依旧活色生香、烟火满面。

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西街呈现的是传统古早味。烧仙草、烤肉串、海蛎煎、土笋冻,这些传统美食,唐朝人爱吃、宋朝人爱吃,明朝人、清朝人、现代人,个个都爱吃,它们是流淌在一座城市基因里的记忆,时尚千年,温暖如昨。

后来,在晋江的五店市与梧林,在那古大街上看到连片的官式古大厝,我一下子又沉浸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红砖、红瓦连着灰褐色的石板,与酽茶色的房梁屏风和木雕,这一座座红砖石板屋,从里到外,它们的色调,竟然有着天然般和谐,互相映衬下呈柔和的暖色调。最让人难忘的是大宅上各式窗花,这种由印花砖拼接而成的窗花,朴素中却呈现有别于木雕的繁华和石雕的坚硬。不同模具印出不同的印花,由千百个不同印花砖拼出吉祥的寓意,这一块块红砖一下子有了文化使命。俯仰中,仿佛看见一个家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氏族的夙愿与追求。

生生灭灭,许多城市繁花似锦,如万花筒般争奇斗艳,但几乎都缺少统一的色调。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的泉州是一座座红砖砌起的大厝,一千多年后的泉州依然是满街红砖大厝,除了红,绝无异色。红色,几乎是一座城市的千年信仰。

红是一种很抢眼的色调,它澎湃、热烈、奔放,甚至还带有点张扬的意味。泉州多能工巧匠,陶瓷与石雕早已名扬千年。然而,他们却独爱红色,独爱以南方红土烧成的红砖作为底色。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精神写照,就像沸腾的血,无惧一切艰难。留恋中,我死死地盯着街边每一块红砖发呆,恍惚间,看到街边每一块红砖都像一个投影,这古朴中蕴含着一股力量,他们手挽手紧紧地挨在一起,连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从泉州返程的路上,再次游走于沿途街巷,我留意眼前这些大厝古宅,全是红砖红瓦石板屋。无论是沿街高楼,还是古老的街巷,都是清一色的红。包括动车上沿途所见,在泉州地面,红,成了最温暖的底色。它成了泉州主基调,其他所有的色彩都是它的配角。红,统领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作者简介:黄水成,福建平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先后在《十月》《西部》《山花》《绿洲》《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逾百万字。作品入选《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活页文选》及年度选刊,出版有《一个人的微战争》《燃烧的鞋》《神秘的电波》《风吹草木香》。获首届林语堂散文奖、梁斌小说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榜上榜优秀作品、西部文学奖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