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坚守

时间:9月1日 星期五 天气:阴

地点:池店镇池店村

池店镇池店村有家开了45年的碾米房。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一批忠实的老顾客,从泉州各地赶来,碾花生、碾米、碾四神粉……通过传统手艺制作的食物“好吃,香喷喷”。

碾米房在村里很有名。我随便找个村民问路,他马上能指出方向。在池店村旧老人会找到碾米房,老式古朴的木板门,门上没有招牌,墙壁斑驳,店内有些昏暗。这是一家约50平方米的小店,5台不同规格的老式碾机摆放在墙边,货架上塞着满满当当的货品。店主李梅莲坐在木板凳上,安静地筛选着花生米。

在得知我想探访碾米房后,“都是平常人的平常日子。”李梅莲一边笑着说,一边招呼我坐下喝水。

李梅莲告诉我,45年前,她的父亲李永目和三四个伙伴合伙,买了几台机器,在池店村旧街开了一家碾米房。在过去,碾米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仅这条旧街就有七八间碾米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碾米的利润越来越薄,街上的碾米房渐次关闭,李老伯的伙伴也决定放弃这门生意,唯独李老伯坚守了下来。

“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几个子女都劝他把店收了,但他舍不得,总说‘人家来了会找不到’,坚持守着这家老店。”李梅莲说,为了让父亲轻松些,十几年前,她就来帮父亲打下手,“他教我手艺,还叮嘱我,一定要严格把关,让大家都吃得安心、放心。”

也许是这对父女对传统手艺的坚持,也许是人们对古早美味的热爱,时至今日,这家碾米房依然生意不断。“每天,从晋江各镇街,甚至泉州市区、永春等地赶来的顾客,带着原材料来店里加工。特别是店里做的姜粿,远近闻名,不少人将做好的姜粿带到我国香港、澳门和菲律宾等地。”

聊天间隙,一位大叔提着泡好的糯米和洗好的生姜,来找李梅莲碾米、碾姜,做姜粿。“几十年了,大家都按照店里教的配比来制姜粿,非常好吃。”大叔说。

“父亲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材料的配比。经过许多次的尝试,他总结出了做姜粿的最佳配比。”李梅莲说,父亲不仅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她,还大方教给前来碾米的村民。

今年,已经85岁的李永目无法再承担碾米房繁重的工作,便把碾米房交给女儿管理。李梅莲今年也52岁了,“我会谨记父亲的教导,留住大家喜爱的‘古早味’。”李梅莲说。

时代飞速发展,许多农村老手艺逐渐淘汰消失,但总会有一些人选择坚守。坚守的是一门老手艺,也是许多人的乡愁。

本报记者 曾舟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