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怡方
前不久的一天,到晋江东石一酒楼用餐。
与友人多年未遇,相见甚欢。一番叙旧之后,宾主就座,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就上桌了。其中一道菜让我眼前一亮,东石蚵仔煎!哈哈,久违了!友人见我喜欢,隆重推荐:“你们泉州也有蚵仔煎,不是我吹牛,要吃它,还是我们东石的‘正港’。”
蚵仔煎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选取新开出的蚵仔,先洗净过滤掉碎壳、沙土和杂质,加上番薯粉、大蒜或者韭菜、卷心菜,再打上几个鸡蛋,加点瘦肉,用清水拌匀成糊状,热火快炒至两面酥黄,添加点加饭酒,进食时配上甜辣酱、酱油、醋、蒜泥等调料,遂成一道美味佳肴。
在和友人推杯换盏间,一盘蚵仔煎很快就见光。此时此刻,我的思绪飞扬,一幕幕往事在脑海里浮现。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在内坑果林场上山下乡劳动锻炼。一段时间后,场里决定去东石盐场载运盐土过来改良农场山上的红土地。每天凌晨3点多,场长便会吹哨子叫醒我们一帮小年轻。大家揉着惺忪的眼睛,爬上大型拖拉机后面的拖斗。当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出发的时候为了取暖,大家脚上盖着麻袋,嘴里吼着当时流行的《知青之歌》:“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才不一会儿,困意袭来,整个拖拉机后斗慢慢变得鸦雀无声。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到了东石盐场。场长一声令下,大家脱了外套,跳下车,你来我往挑起了盐土,不到一个小时就装满了车。这个时候,最让我们开心的是在盐场附近的小饮食店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面线糊,再炒上一盘蚵仔煎。大家眼睛发亮,嘴里差点儿流出口水,一下就干光了桌上的食物。那种感觉,好比上了一趟北京似的,幸福感爆棚。唱着《打靶归来》等歌曲,我们如打了胜仗一样回到内坑果林场,那会儿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在山上卸完盐土,肚子又开始饿了,不禁又对远在几十公里外的东石产生了向往。那些日子里,我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那道美食的诱惑,大伙的劲头还是十足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趣。
2009年,我慕名逛了台南夜市,特意点了一碗猪肝汤、一碟蚵仔煎。前者厚薄适中,味美汤甜,品尝过后让我赞不绝口。只是后者让我大跌眼镜,只见碟中一个煎好的淡黄色鸡蛋饼,上面铺着一叶生菜,三四只小得可怜的蚵仔,怎么也吃不出家乡蚵仔煎的味道。而且记得这碟所谓的蚵仔煎却也要新台币40多元,心里不禁感到诧异,闽台两地语言相通、乡音亲切,这道美食的做法差别居然如此之大。倒是返程路过澎湖岛,在岛上分享了一顿炭烧大蚝,300元的新台币不限量。同行们一脸盆接一脸盆地大快朵颐,方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有比较才有鉴别。青春时光的农场生活,那留在脑海中的东石蚵仔煎,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堪比王母娘娘宴席上的美食大餐。
告别东石,告别友人,我还是一步三回头,对留在舌尖上的蚵仔煎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