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济报编委 张加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代诗人孟郊进士及第后,按捺不住欣喜若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登科后》。
又到一年一度金榜题名时,2023年福建高考成绩出炉,晋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此我想到,古代晋江也是妥妥的“学霸”盛产地。那么,历史上的晋江“学霸”到底有多牛呢?
先讲一个故事,一个北宋笔记《稽神录》里记载的故事。泉州文庙的庭院中有一棵皂荚树,每逢开科考试之年便开花结荚。而它结出多少颗皂荚,便意味着这年泉州会有多少人登科,颇为灵异。时间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五代后梁贞明年间,皂荚树又开花结荚,一个是全荚,而另一个却是半荚。全城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年,泉州有两个人及第,一个是陈逖,进士及第;另一个是黄仁颖,学究及第。所谓学究及第,就是明经科及第,比进士科要差一个档次,算不上正统的登科。黄仁颖深感耻辱,决定复读,重新参加进士科考试。到了后唐同光年间,皂荚树原来生半荚的那个地方,又生出了全荚。而这一年,黄仁颖进士及第。这个“登第皂荚”的志怪故事,虽是古人的附会,但是,这里讲的两个“学霸”,却是真有其人,他们都是晋江人,也是晋江最早的两个“状元”。
我现在站的地方,是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我身后这个高大的建筑,是一个状元牌坊。这块花岗岩的牌坊上,刻着晋江11位状元的名字。除了我刚才说的陈逖和黄仁颖,还有王曾、杨友、梁克家、林宗臣、曾从龙、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吴鲁。
科举,作为古代的“高考”,给士子们提供了展现才学、进入仕途的绝好机会。在明代,晋江是全国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县之一。在科举的一千多年历史里,晋江一共出了11位状元,1000多名进士,所以,晋江有“千人进士县”之称。
这11位状元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吴鲁。他是泉州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也是福建科举时代的最后一个状元。在闽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意思是,因吴鲁中状元,让钱头这个不知名的村落,一时变得家喻户晓。
古代的科举取士,不仅文章要好,书法也很重要。吴鲁被钦点为状元,和他的一手好字是分不开的。传说殿试时,吴鲁由于卷面整洁、字体工整端穆,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状元。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吴鲁中状元之前,因为他的笔墨文采深受官员喜爱,所以,就有投机取巧的举子模仿他的字体,希望考试时被考官选中。这个故事在当时的北京坊间广为流传。
这里是晋江池店镇钱头村。眼前的这座故居,是吴鲁中状元后,朝廷所赐建,为五间张砖木混构的大厝。走进大门,看到的是厅堂,堂前的这副对联最为醒目:“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圣贤可学立身谨记读书。”这是吴鲁留下的励志对联,规劝后人勿忘读书,传承良好的家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祝愿所有的高考学子:金榜题名,展翅正当时;壮志在胸,前程铺锦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期的《总编报你知》就到这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