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践行金融为民 守护群众“钱袋子”

工行晋江分行:金融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工行晋江分行走商圈、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非法集资活动的表现都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电信诈骗活动?”“如何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为全力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切实帮助重点弱势群体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6月以来,工行晋江分行积极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以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为群众构筑反诈“防护墙”,守护自身的“钱袋子”。本报记者 陈荣汉

“走进来” 让网点成为宣传阵地

6月以来,工行晋江分行利用该行网点多、布局广等优势,在辖内23家营业网点电子LED屏、海报机投放防范非法集资等宣传标语和口号,在宣传栏布放规定宣传折页,并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向前来网点的客户宣传介绍相关金融知识,全面抓好营业网点主阵地宣传。

活动中,工行晋江分行还积极借助线上宣传渠道,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优势,将各类基础金融知识、真实案例分析、巧妙应对技巧等,以易于传播、接受的方式送到百姓身边,提高宣传普及工作的覆盖面和触达率。

一方面,该行通过制作原创短视频,科普“什么是非法集资”,引导人民群众远离非法集资,增强人民群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结合主题口号编写通俗易懂的短信文案,向金融消费者发送风险提示短信,扩大宣传覆盖面。

“走出去”

让金融宣传更接地气

除了抓好营业网点主阵地宣传之外,工行晋江分行还通过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商圈等方式,开展了多场有针对性、接地气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

6月3日,工行晋江磁灶支行在海西星城广场开展反洗钱宣传,在商场人流众多的地方设立宣传阵地,悬挂反洗钱宣传横幅,为过往的金融消费者发放反洗钱宣传折页,并为反洗钱意识较为薄弱的老年客户群体重点进行讲解,提醒公众不相信陌生人来电,不点击不明链接,谨防信息泄露,避免落入非法洗钱犯罪活动圈套,增强客户的警惕性和鉴别能力,提升社会公众的反洗钱风险防范意识。

6月5日,工行晋江安海支行面向乡村重点对象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守住您的钱袋子”主题讲座。此次宣传活动主要围绕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展开,同时向社会公众开展反洗钱、打击洗钱、防诈骗犯罪活动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反洗钱、防诈骗知识。以社区为宣传阵地,发放宣传折页并普及支付安全、非法集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金融知识,并告知解决金融消费争议的正当渠道和方式,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加强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引导金融消费者合法合理、理性有序地维护自身利益,提高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防诈骗意识。

6月8日,工行晋江池店支行前往某鞋业公司为员工办理代发工资卡,同时开展“提高防范意识 远离非法放贷”的宣传活动,旨在帮助员工提高金融风险意识,远离非法贷款陷阱,保护个人财产安全。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宣传折页等方式,向员工普及非法放贷的危害性,并提供有关金融知识和防范措施的指导,帮助员工正确辨别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法放贷机构的区别,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日,工行晋江永和支行联合永和镇妇联在永和镇中心幼儿园举办以“电信网络诈骗深 你我务必要小心”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儿童家长一起来学校互动,该行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话术重点讲解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缴费诈骗、刷单诈骗、冒充学校老师诈骗”等典型案例及作案手法,帮助家长在短时间内掌握警惕诈骗的基本知识,防止上当受骗,避免经济损失。

6月15日,在“全福游 防非行”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现场,工行晋江分行通过摆设宣传台、发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展架、拉横幅等多种形式组织了一系列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旨在倡导市民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理性投资,增强风险意识。活动中,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市民介绍了一些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识别非法集资、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等,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传递,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非法金融活动,远离经济损失的风险。

工行晋江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持续创新宣传手段,扩宽宣传渠道,常态化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力,为社会公众努力营造一个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环境。

新型金融诈骗套路多 工行晋江分行提醒:高利诱惑需看清 投资渠道细选择

小贴士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及电子支付的普及和推广,在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新型网络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在此,工行晋江分行以经典案例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新型诈骗要警惕,高利诱惑需看清;金融广告应甄别,投资渠道细选择。

购买“高收益”产品 反遭受巨额损失

张先生通过网页广告链接到A理财网站,发现有大量高收益理财产品,并被其中一款保证每天按投资额5%~10%返利的理财产品所吸引,遂向在线销售人员咨询。销售人员自称B银行客户经理,并通过该行官方客服电话向张先生介绍该产品,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收益很高。张先生按其指导在A理财网站注册并使用U盾购买了20万元理财产品。两天后,张先生因未如期收到产品收益,再登录A理财网站时发现已关闭。张先生意识到被骗,登录网上银行查账后又发现,两天前购买理财产品一个小时后,支付理财产品款项的银行卡内剩余的50万元被全部转出。

风险分析:A理财网站属于非法虚假理财网站;B银行未发行过上述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使用的B银行客服电话是使用改号软件伪装的;张先生在该网站注册购买理财产品时,输入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CVV码等信息,不法分子则利用这些信息冒充张先生开通快捷支付业务,并通过快捷支付成功盗转了账户内的资金。

安全提示: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本行渠道(含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销售理财产品,或者通过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销售理财产品。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请注意选择官方理财产品购买渠道和平台,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明链接购买理财产品。

高息回报有风险,投资理财需谨慎。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因此,面对收益率过高的产品要警惕,尤其是一些声称“安全可靠”“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不要轻易把个人信息、账号密码等信息告诉他人或在陌生网站上填写。

购买“高收益” 却遇“砍头息”

罗先生下载了一款网贷App,该App声称通过其借款,利息低且无须担保。罗先生遂通过该App借款10万元,之后每月偿还6000多元本息和,一共20期。而后,罗先生仔细阅读了借款协议并查阅银行流水,发现借款协议中约定借款本金为12万元,该12万元是由某财富平台打给了托管银行的账户上,但是立马又被该财富平台扣去了2万元的服务费。

风险分析:该网贷App实质上是以服务费等形式变相收取导致利息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红线的砍头息。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受法律保护。借贷合同属于实践合同,以实际支付借款数额为准,可以先付利息,但不能以砍头息等形式从本金中预先扣除借款利息。

安全提示:消费者切勿轻信无抵押免息贷款等广告,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审慎开展网络借贷,事先核实借款平台是否具备合法资质。仔细阅读用户注册协议或借款合同条款,确认是否存在自动扣款授权或中介费、咨询费、会员费等可能影响实际借款利率的其他费用,如平台存在无故加收费用、扣减“砍头息”等情况。

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金融诈骗事件时有发生。尽管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各大金融机构也在持续不断加强合规管理,但金融消费者也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对金融诈骗的识别能力,拒绝所谓低风险高收益、低息无担保的诱惑,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渠道进行理性的金融消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