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济报编委 李剑锋
海国中天悬虎艾,江城五月渡龙舟。
你不知道吧,晋江端午的习俗,除了插艾草、嗦啰嗹、水上抓鸭,还有扒龙船。
扒龙船,又称竞渡、赛龙舟。深沪有句俗语——“五月五摇白龙船”,说的就是端午节这天,小孩子穿上新衣,涂着雄黄,由大人带着爬上白龙船,环岛游澳。后来,扒白龙船就演变成深沪独特的海上竞渡扒龙船活动。
扒龙船,自古在深沪渔区盛行,至上世纪70年代停办。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深沪扒龙船。我们寻访了几位50年前参加过深沪扒龙船的老人,根据他们的口述,还原了当时的盛况。
比赛用船:白龙船。这个船是深沪渔民当时用来钓带鱼用的舢板船,通体白色。比赛前,渔民刮去船底藤壶等海洋寄生生物,再打磨上一层白石灰,晒干,这船又被群众称作“白龙船”。原深沪造船厂工人许长枝说:“每到端午节,舢板船掀起来,将船底杂物清理干净,使其光滑些,速度会比较快!”
比赛地点:深沪东海垵等海域。扒龙船是在海上,受潮汐影响较大,要趁着端午节涨潮时段进行比赛,参赛的龙船一般是5至6艘,分2至3轮进行。
参赛队伍:深沪镇各个村及单位。每个村自己带船。许长枝说:“每个村只能带1艘船。”一艘龙船共有11名队员,左右各5人,还有1人在船尾掌舵,控制船的方向。队员的排兵布阵也是有讲究的。第一排要长得高挑的,手长脚长腰力要好;后面的体重要大一些,稳住船身;最后的掌舵者也很重要,才能保证船直线前行。许长枝当时在第3排,船上没有鼓,划船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喊着,“嘿咻、嘿咻”的号子来统一节奏。
比赛规则:砍缆绳出发,拔旗子算赢。每轮参赛的两艘船用绳子将船尾绑住、对齐,在开赛口令下达的同时,岸上工作人员将绳子砍断,参赛队员就奋力划桨,冲向约200米外的终点。终点处设有旗帜,哪艘船先触线取旗便获胜。
赛事影响:五月节,搁龙船,很热闹。当年的扒龙船赛事之热闹,群众围了一圈又一圈,在岸上欢呼鼓舞,小孩子更是乐翻天。有时候就算下雨了,大家撑着伞也要去凑上这份热闹。值得一提的是,在开赛前,深沪的沿海各村还要打电话给当时旅居海外的侨亲,要来洋参片,在比赛时分给划船的队员。把洋参片含在嘴里,到了后半程会更有力气。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洋参片是高档保健品,由此可见扒龙船赛事在群众心中的重要地位。许长枝说:“最热闹的一届赛事是当时晋江县文化站联合镇里举办的。”
那么,延续百年的扒龙船为何中断近50年至今呢?根据我们的采访和一些资料显示,由于比赛设备简陋,判断失误引起各参赛村误会而不欢而散,加上其他地区出现的海难,使得深沪沿海民众停止该项活动至今。
海上扒龙船中断以后,旱地扒龙船在2004年的深沪端午节孕育而生。85岁的庄国良老先生说,扒龙船的龙船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龙头还能喷水和喷火;表演者穿着传统的渔民服装,不仅贴合深沪实际,而且观赏性强。扒龙船表演从嗦啰嗹延伸而来,表演的动作则是模仿海上扒龙船。庄国良老先生认为,扒龙船的习俗由来已久,联系嗦啰嗹的习俗,或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庄国良说:“我将龙舟改成旱地龙舟,人数改成13人。我设计完成后,又教了一个月,农历五月初五晚(端午节),在深沪文化中心表演。”
大约十年前,深沪后山社区的吴奕澈等龙舟爱好者,从汨罗买来4条龙舟进行训练。吴奕澈说,他们就在靠近马路的内海练习,一开始不适应,还常常翻船,惹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扒过龙船的老前辈说,汨罗的龙舟是在江里划的,可能不适应海里的浪。“那年台风很多,适合我们去划龙舟的时间不多。没多久又开渔了,几个朋友出海去了,龙舟就闲置了。后来又意外着火,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