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春 陈巧玲
每天清晨,晋江东石镇大白山村村民杨光园,总喜欢到家门前笔直、宽敞的青石板路上走一走。近来,随着这条大巷路的拓宽、提升,困扰杨光园和邻居们十多年的出行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大巷路位于旧村中心片区,未改造前,是一条羊肠小道,两侧杂草丛生,最窄处不到1米。遇到雨天,这条土路更是泥泞难行。
大巷路虽小,却被老一辈人称为“生死路”——举办红白喜事都需从此经过。大巷路所在的片区不仅有菜市场、休闲运动广场,也坐落着宗祠、寺庙等,房屋连片、人员密集。
因为土地金贵,多年来,这里一直面临着房多路少的发展困局。
“几年前,我们家翻建时,因为路窄,建筑材料都是用手推车一车车推进来的。”杨光园回忆说,当时,为了让门前的小路好走一点,他还花了2万元修整道路。
和杨光园翻建房屋时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日,邻居曾秀枞家娶孙媳,路修宽以后,曾秀枞不仅在家里把宴席办得热闹体面,新人购置的汽车也能从这条新路上顺利开到家门口,既喜庆又寓意着好彩头。
“考虑到这个片区存在不少红砖古厝和番仔楼,在拓宽、硬化路基后,我们还给路面铺上了一层青石板,希望营造‘小时候的记忆’,打造更加和美的乡村环境。”大白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式平介绍。
不过修路并非一帆风顺。道路要拓宽势必遇到拆房让路的问题。沿路的几户人家一开始并不同意。
“老房子拆了就没了,土地让出来,大家希望能有点补偿。”沿路村民杨元取道出了大家最初的想法。
“要致富先修路,路修起来也是惠及全体村民的好事。乡村建设项目多,需要的资金大,乡村要发展不能单靠村两委会的力量。”杨式平说出了村里的难处,只有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能共同促进乡村振兴。
老一辈村民的思想工作暂时做不通,就从青年一代中去做动员;几户村民不同意,就发动“房头话事人”来做思想工作;两次、三次沟通不好,就动员五次、六次;对路基修建的高低有异议,就请专业人士来讲解……在大白山村党委引领下,村党员干部靠着“铁脚板”“婆婆嘴”,最终逐家逐户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
今年3月,大巷路改造提升工程正式进场施工。沿路5户人家让了地,拆除了旧房、围墙、台阶等,道路拓宽到3~5米,并将安装路灯。
路宽了,出行通畅了,大家的心也宽了。
“现在,大家都不再计较让路有没有补偿,就当成捐地做善事。”杨元取笑着说,他家拆掉的老房子面积有70多平方米,令大巷路最窄的地方宽了三四米。
“乡村修路是好事,我们协会也积极支持。”大白山村老人协会会长杨志勇说,此次修路老人协会捐了10万元。
大巷路修起来以后,村中其他期待修路的片区也活泛了起来。
杨式平介绍,村里也借此机会形成拆房让路的村规,鼓励希望修路的片区先行沟通好拆房让路问题,广泛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