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晋江少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国际档案馆日

群峰小学小记者探寻侨批故事

本报讯 (小记者 刘林琳) 6月9日是国际档案馆日。为了了解档案馆的工作,11日,晋江灵源群峰小学小记者走进晋江市档案馆,探寻侨批的故事,书写自己的一封家书,满载而归。

来到档案馆,工作人员将我们带到了“秘密基地”——档案消毒室。“档案也是需要‘洗澡’的,而且一洗就要洗三天,这就是它的‘浴室’。”走进消毒室,两台大型的档案真空充氮灭菌器映入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档案是用高效无污染的氮气消毒设备进行消毒的,消毒流程主要包括加热、抽真空、充氮、灭菌、清洗五个步骤。听完介绍,我们都觉得很惊奇,第一次听说档案也要“洗澡”。

那么,档案“洗澡”后要去到哪里呢?没错,回到自己的“房间”——档案库房。偌大的库房里,一排排收藏柜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档案,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名人档案、结婚档案等。这里还“暗藏玄机”,各种设备24小时运转“保护”着档案。“保护好这些档案太重要了,档案能帮我们记录时光。”“档案的保护工作还挺烦琐的!”走出库房,小记者们纷纷感叹道。

当天,晋江市档案馆副馆长郑清爽还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讲座,主题是“侨批档案里的家国情”。他通过翔实的侨批档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侨批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讲授了侨批档案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小记者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也真正认识了何为侨批。现场还设置了侨批书写体验互动环节。在“番仔楼”信笺和“山水画”信封上,小记者们把了解到的侨批知识和侨批文化通过笔尖融入信纸上,写下一封给爸爸妈妈的独一无二的“批”,浓浓的感情跃然于字里行间。

在晋江市档案馆一楼,还有一个展区引人注目,那是百年记忆馆藏老照片展。在这里,小记者们犹如漫步历史长廊,晋江百年记忆历历在目:昔日的城阙街巷、商铺居民、田野村庄、茅屋板桥,展示的是前人的生活空间;往日的衣着打扮、饮食起居、生丧嫁娶、年祭节祀,介绍的是前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早年的手工作坊、破旧厂房,见证的则是创业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一幅幅老照片,是档案,是历史,更是乡情。

小记者感言

这次活动,让我对档案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中感受到了晋江的沧桑巨变,感悟晋江厚重的侨乡文化积淀。吴芷晴(三年2班)

活动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写侨批。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华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还了解了档案的消毒流程,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蔡梓灵(三年2班)

档案真是一种“宝贝”,它记录了晋江的发展历史,帮助人们记录了过去的时光。当天,档案馆还送了我们一盒明信片,我期待用这盒具有晋江特色的明信片和远在他乡的朋友联系。蔡子衡(三年1班)

档案的保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很多的流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档案消毒,据说要足足消毒3天。郑锦榜(四年1班)

指导记者 蔡红亮 尤泽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