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本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细“治”入微 共建共享

西滨海滨社区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本报记者 蔡培仁

“现在车辆都往工厂大门走,再也不用担心大车经过时房子震动了。”昨日,在晋江西滨镇海滨社区,居民王先生向正在开展日常巡查的网格员杨庭辉竖起了大拇指。原来,在杨庭辉的协调下,此前从王先生家门口经过的大货车改道绕行,消除了安全隐患。

用小网格撬动基层治理,这是海滨社区以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着力点。据了解,海滨社区现有户籍人口508人、流动人口8000多人。去年以来,海滨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群众“关键小事”,靶向发力、细“治”入微,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同时不断吸纳社区善治力量,在共建共治共享方面下功夫,促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力量沉下去

问题解决在一线

日前,海滨社区一家汉堡店做活动,门口的喇叭一大早就播放音乐吸引客流,影响到周边居民。接到群众举报后,网格员马上前往汉堡店沟通,促使店主将音乐音量减小,避免扰民。

事在网格内解决,已成为海滨社区治理的常态。海滨社区网格治理体系,由社区党支部牵头作为一级网格,以路网、居住人群划分了4个二级网格、24个三级网格,其中专属网格13个,通过“线上+线下”相互配合,建立24小时应答机制,精准作用于各家各户,将日常宣传、隐患排查、诉求意见收集、邻里纠纷等社区工作化作“N类”元素,纳入网格治理体系,形成纵横交织立体脉络,让问题解决在一线。

据悉,今年初以来,海滨社区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件,开展文化卫生科技服务活动7场,排摸低收入、重病重残、空巢老人等家庭16户,服务质量更加优质高效,居民幸福和谐指数持续提升。

服务跟上来

让居民感受“温暖”

自海滨社区搭建“网格”后,进网格找问题,已成为网格员的日常。“网格就是我们的办公室。”第一网格网格长尤熹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看看有什么情况、听听居民有什么烦心事。

揽起百姓“心事”,走进群众心里。社区通过网格员日常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将涵盖环境卫生、居民日常生活、法律咨询等多方面内容,做到一事一记,事事有落实。问题收集后,由社区统一调度辖区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为居民解决,让居民在感受“温度”中认可社区治理工作,潜移默化提升社区治理维度。

今年,不断有网格员向社区居委会反映辖区路灯照明问题。原来,由于路灯线路老化,社区不少路灯形同虚设,居民夜间出行不便,也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区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镇政府、社区等一起探讨,最终决定更换老旧路灯,采购一批新的太阳能路灯。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在海滨社区,这根针的行进轨迹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兜住民生大小事。经过近一年的探索,通过精细管理、精准指挥、精心服务,海滨社区在较短时间里发挥了网格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解决了居民不少实际问题。

培养居民“领袖”

动员居民同参与

社区网格治理体系要得到更好的实践应用,关键是推动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网格化治理主体。

对此,海滨社区党支部探索的办法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动网格员、党员、退休干部、志愿者、企业员工、社会乡贤等各种力量共42人参与网格治理,壮大社区的服务力量,有效解决社区干部管辖面广、涉及事务多、运行不够顺畅的瓶颈,不定期开展就业创业、纠纷调解等工作和服务,引领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事务,构建同网共治的治理格局。

“这个办法比较直接,比如面对辖区人居环境整治不到位,社区网格员通过入户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意见征集,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海滨社区党支部书记蔡珍珍认为,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让居民把社区治理真正当作自己的事。

网格内的居民是自治最大的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海滨社区党支部还着重培养社区居民“领袖”,使其带领社区居民进行社区自治。

“社区居民‘领袖’一般都是热心社区事务、凝聚社区居民、推动社区自治的较有威望人物。发现和挖掘社区居民‘领袖’的方法,除了靠社区居民推荐以外,社区工作者也要善于观察、访谈、宣传。”蔡珍珍直言,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多下网格,和居民打成一片。

经过一系列探索,海滨社区营造了“人人都是网格员”的良好氛围,“有困难找网格、找社区”已成为居民的首选。下一步,海滨社区将继续夯实基础,强化党建引领,激发社区活力,凝聚辖区力量,解决辖区大事、小事、公共事、邻里事,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解”的良好局面,推动网格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