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①集成电路人才留晋过年系列活动。 ②晋江建设5个实体“零工”市场,助力本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晋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

集成申路分析测试及关键材料装备技术研讨会。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硕博人才对接活动。

第六届“海峡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晋江青年企业家领航混沌创新班。

晋江优秀人才留晋过年系列活动。

本报记者 李玲玲 董严军 通讯员 苏志英

阳春四月,气清景明。放眼晋江大地,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激情,澎湃着创造的活力,活跃着创业的身影——家博会、鞋(体)博会如约而至,梅岭中片区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大项目“开花结果”,新动能加快形成,新活力蓄势待发……

在晋江,济济多士各显其才;在晋江,创新创业梦想成真。去年以来,晋江认真贯彻上级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耕泉州人才“港湾计划”和“涌泉行动”,立足晋江“4341”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人才政策机制升级、人才队伍提质增量、创新平台建强赋能和人才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让产业需求和优秀人才“双向奔赴”,推进“人才强市”迈出坚实步伐。

优化政策 给人才稳定发展预期

近年来,晋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升级优化人才政策,给人才稳定的发展预期,汇聚人才工作更强合力。

去年,晋江整合提升产业人才政策,围绕“4341”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出台《晋江市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认定和团队评审及政策支持办法》。经认定后的人才,可享受人才津贴、交通补贴、购房补助等“一揽子”政策。例如,对常年在晋江工作的,最高可给予18万元/年、最低6000元/年的人才津贴,如再入选泉州高层次人才,最高可再增加200万元的补助;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最高可再追加600万元的补助。

此外,晋江还加码落实泉州“涌泉行动”,衔接出台《关于集聚高校毕业生来(留)晋创业就业的若干措施》,聚焦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全链条需求,提出20条政策“干货”,并制定便利申报的服务指南。

最高可获100万元的购房补贴、最高额度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最长享受1个月的免费住宿……“这些创业担保贷款、免费住宿等政策,都是实打实的补助,让我们更坚定了要在晋江发展的决心。”福州大学毕业生小庄点赞道,晋江向高校毕业生伸出了诚意满满的“橄榄枝”,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晋江就业创业。

而在发力招引高端人才方面,早在2021年晋江就出台了硕博人才倍增行动方案,推出“三奖六优九举措”,诚邀海内外硕博士来晋江创新创业,力争到2025年底,引育博士、硕士总量分别达1000名和1万名。“行动方案出台以来,晋江开展多场‘送岗留才进校园’政策专场推介活动,建立晋籍硕博人才库、意向来晋硕博人才储备池,累计征集264个硕博招聘岗位、需求724名硕博人才。”晋江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统计,2022年,晋江引进高校毕业生2626名,新增泉州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300名,引育硕博超1200名,为产城融合、双轮驱动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多点发力 厚植人才就业沃土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作为民营企业聚集区,部分新晋江人虽然对企业贡献大,却受文凭、论文、科研成果等指标限制,无法成为政府主导认定的人才。为此,晋江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享有人才自主认定资格。对企业自主认定的人才,按一、二、三类,可分别享受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工作补助。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金校红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金校红1999年来到茂泰,从一名基层配料调色员成长为技术骨干,已推动公司许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作为茂泰鞋材工艺革新的主要贡献者,虽然学历不高,但他的业绩得到公司的认可,被公司自主认定为一类人才。

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关系等倾向,以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将人才自主认定权交到企业手上,这种方式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认可。“企业拥有对生产一线工人进行高技能人才认定的自主权,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认定模式,形成了人才双通道发展机制。”三力机车总经理龚纯谷说,这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形成“同命运、共发展”的双赢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晋江还编制出台了《晋江市现代产业体系人才目录图谱》,紧紧围绕晋江市“4341”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对照各产业链的实际人才需求,绘制了人才城市分布地图,方便用人主体精准匹配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

除了助力企业招才引智外,晋江立足强链补链,多点发力全力推进人才工作,广聚天下之英才。

——平台聚才。强化科研平台运作,创建省高端绿色鞋服制造业创新中心,引进建设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落地北理工东南院、兵装58所等数字化平台,中关村硬创空间入选全省唯一“揭榜挂帅”平台项目。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及团队52名、院士(专家)对接合作项目8项,获批国家级学会服务站2家、省级学会服务站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机构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

——竞赛引才。通过承办集成电路分析测试及关键材料装备技术研讨会、202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第六届“海峡杯”创新创业大赛、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等活动赛事,引才聚才。

——市场化招才。聘请省外地区村寨劳务经纪人担任“引工大使”,深化“点对点”精准对接服务。支持组建企业“人力资源共享联盟”,建立网络线上调剂平台。年度投用5个实体零工市场和1个线上零工市场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征集零工就业岗位1761个。

精准引育 构建人才聚集高地

汇聚各方人才,靶向育才用才。

近日,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举办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缝纫工中级培训班的开班现场,七匹狼一线员工欧阳旭斌高兴地说,“在企业也能‘上大学’,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感觉很实用!”

据了解,此次培训班开设通用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课程等三大课程,在确保学徒达到中级工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学员的质量意识和技能。“这几年相对于综合性人才,技能型人才非常难招。”七匹狼工会副主席罗龙祥告诉记者,这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内部需求培养人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员工可以工作、学习两不误。

近年来,晋江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行动,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现拥有产业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级培养平台18家。此外,晋江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中级工班每人每年5000元、高级工班每人每年6000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2022年来,已完成劲霸、柒牌公司2期近200名服装制版师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除了着眼为企业人才“升技能”外,晋江还不断拓宽引才育才渠道,盘活人才“蓄水池”。

——实施教育人才引育工程。2022年来,晋江开展“千百十一”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孵化计划等培训,新增省特级教师5人、泉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30人、泉州市教学名师培养对象46人,招聘各类教师1833名。

——实施医疗卫技人才引育工程。2022年,在全省率先举办“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选派128名医务人员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多渠道招引卫技人员,招聘586名医学专业人员。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2022年来,申报认定晋江市第六批新型职业农民171名、新增认定65名;评选推荐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新增泉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3名。

——实施社工人才培育工程。2022年来,举办第二届晋江市社会工作创新创业创投大赛;成立全省首个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专门学院。

——实施电商人才培育工程。2022年来,推动跨境电商协会与泉州师范、闽南理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签订高校产学共建合作协议;指导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0余场,累计为超1000人次电商人才提供培训服务。

创优环境 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

专窗受理、一站式便捷服务、一趟不用跑……坐落在晋江核心地段的泉州(晋江)国际人才港,占地6000平方米,设有人才综合服务窗口、集中办公区、高层次人才之家等区域,还有大型多功能项目路演空间和若干小型活动室,并配备创客咖啡等休闲配套服务。作为晋江全市人才之家总站,这里免费向各级高层次人才开放,各类人才政策公共服务可以一站办结。

“晋江的人才服务是一站式的,每次都有专人对接,很贴心、很方便。”晋江市二类人才、晋江市三力机车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刘清国说,相对其他县级城市来讲,晋江的人才政策一直走在前面。

诚如刘清国所言,让人才切实感受“晋江温度”,这是晋江市惜才重才爱才,着力在人才服务和保障上下工夫,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的生动实践。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晋江不仅强化全市人才之家阵地作用,将泉州(晋江)国际人才港打造成服务海内外优秀人才的集散地,同时还精耕“六个一”人才服务体系,推动晋江市人力资本公司全体人员挂钩联系全市市直涉才部门、镇(街道)及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咨询答疑、指导协助、帮扶协调等“零距离、全流程、人性化”的帮办服务,目前已累计联系人才2154名,答复人才咨询问题 1641次。

此外,晋江还盯紧人才生活的“关键小事”, 以精准精细的服务凝聚人才,不断增强人才黏性,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让人才“住有所居”。2022年来,在统筹保障优秀人才刚需购房、子女入学政策落实方面,晋江为优秀人才提供3个项目共计98套房源,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人才提供分类保障公租房553套1431间;69名人才子女享受就学及中考加分政策,最大限度满足人才工作生活需求,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让人才拥有“归属感”。过去一年来,晋江不断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不仅策划开展创新“Ye”话、人才疗休养、“人才杯”等赛事活动超10场,还常态举办人才“留晋过年”、“相约人才港·共话人才路”人才沙龙等活动。

——让人才干事“有活力”。建立人才荣誉和奖励激励制度,在政治待遇上给予关怀,2022年度推荐5名人才授予晋江市荣誉市民称号。广泛宣传人才的优秀事迹,刊发报道650多篇次,营造浓厚的惜才爱才氛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