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茜 秦越 陈巧玲
春雨润物,万木争春,唯有施展作为才不负这美好韶光。
眼下,晋江乡村大地活力涌动,忙着新一年的耕耘,处处洋溢着奋楫争先的精气神,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
今年以来,晋江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晋江市委“1+6”专项攻坚行动中“乡村振兴”专项部署要求,抓紧抓实“三农”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形成全市“三农”工作“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的浓厚氛围,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以典型引路 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人勤春来早,振兴正当时。对于晋江英林镇来说,春天不仅是种下希望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前不久,喜讯传来,英林镇被列入2022年度福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名单。
抢时间、拼速度、抓建设,可谓马不停蹄。截至3月底,英林镇2023年乡村振兴项目162个,总投资10202.47万元,年度计划投资7076.12万元;第一季度开工64个项目,完工26个项目,完成投资1198.13万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英林镇各村在第一季度就已拉满“进度条”,开足马力、全力以赴实现项目加速度。
英林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英林镇将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为契机,系统谋划、典型带动、分批推进,打造一批村集体经济项目、景观提升项目,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擦亮美丽英林底色。
在磁灶镇,同样呈现出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今年以来,磁灶镇策划推进“乡村振兴大比拼”活动,各村(社区)纷纷行动起来,比学赶超,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步勾勒描绘出美丽乡村图景。这一做法,还被泉州市委乡村振兴办作为典型经验行文推广。
前不久,磁灶镇张林村儒中高标准农田里来了一群“小农夫”。这些来自张林中心小学的学生,一手拎着袋子,一手握着工具挖出马铃薯,实地体验田间劳作,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无人问津。”张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少鸿感慨万分。
原来,田园张林——儒中高标准农田项目是张林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用活土地资源着力打造而来的。新一届张林村两委上任后,对该地块进行重新规划,并于去年9月正式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为村民带来了近百万元的创收,更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村民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吹响了张林村乡村振兴的号角。
据介绍,2023年,磁灶镇各村(社区)累计策划实施覆盖富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党建项目的村建项目超百个、总投资金额超4亿元。
今年年初,2022年度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名单揭晓,英林镇获“工贸带动型乡镇”称号,磁灶镇则获“城乡融合型乡镇”称号。
2023年接续奋斗。今年3月,金井镇和紫帽镇在2023年度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创建第一季度考评中表现不俗,考评得分分别在11个“工贸带动型乡镇”和10个“城乡融合型乡镇”中排名第二,受到通报表扬。
希望之春,捷报频传。今年3月,安海镇瑶前村、磁灶镇东山村、内坑镇长埔村、东石镇潘山村、金井镇溜江村、金井镇南江村和英林镇湖尾村获评第三批高级版“绿盈乡村”。
近年来,晋江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绿盈乡村”建设,构建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截至目前,晋江市已创建“绿盈乡村”277个,创建率94.2%。其中,高级版“绿盈乡村”16个,中级版“绿盈乡村”41个,初级版“绿盈乡村”220个。
去年12月26日,晋江乡村振兴促进会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促进会把“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行动作为重要抓手,策划生成村企合作、乡贤捐赠项目52个,投资超25亿元,涵盖集体经济壮大、教育养老等民生项目、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接下来,促进会将借助平台优势,策划、培育和推广一批示范项目,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具有晋江特色的乡贤反哺典范、乡村振兴样板,实现农村发展、群众受益。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高攀表示,下一步,将扎实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做精试点村、做美示范线、做实整镇推进,探索开展盘活利用农业农村低效用地试点,创新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新机制,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领域培育更多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以改革赋能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晋江,正在稳步推进与“三农”相关的改革。晋江市坚持系统集成理念,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融会贯通、一体推进,充分释放改革效益。
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是摸清农村宅基地“家底”的重要工作。
日前,在一场业务培训之后,全市2500多名网格员和3000多名村两委干部便迅速投入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中,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1万宗。
这是晋江充分运用社会基层治理成果,以网格化治理推动农村宅基地审批和管理的一项举措。充分利用网格员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在确保迅速完成调查任务的同时,有效保障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近年来,晋江市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权能显化。
“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决定着晋江得走集约节约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模式。
如何以改革腾空间?晋江以内坑镇长埔村为试点,通过盘活利用成片闲置宅基地和危旧农房,建设多层单元式村镇集合式住宅,“向上要空间”。在保障安置的前提下,留存适量的空间作为村集体资产。通过村镇集合式住宅建设,长埔村将获得1200多平方米的集体物业,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20多万元。
去年,内坑镇长埔村还获得晋江农商银行2000万元授信,作为村镇集合式住宅建设项目启动资金。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解决老宅普遍存在的权属争议调解难题,实现呼应群众居住需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多赢”成效。
“这是一种新的探索尝试。为此,我们前期做了大量详尽的调研和规划设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现在已经进入项目方案评审阶段。我们希望把这个项目打造成示范样板,并在其他有条件的村(社区)进行复制推广。”晋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晋江共策划生成村镇集合式住宅试点建设项目10个,预计可解决500户以上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增加农业农村投资10亿元以上。预计到2023年底,全市可试点推进5个以上村镇集合式住宅试点项目建设。
改革发展的落脚点是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引擎。对此,晋江积极盘活沉睡资源、鼓励乡村引入新业态,通过发展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村级充能设备等,促进集体创收。
英林镇清内村利用灯光球场、村委会和文化中心等建筑屋顶的闲置空间,策划生成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约18万元收入。同时,盘活闲置石材生产厂房,与混凝土生产厂家合作建设混凝土搅拌场,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多万元;
在英林镇东埔村,国网晋江供电公司在这里设立智能取电点,为该村篮球公园、休闲夜市摊贩提供安全用电,村集体每年可创收50多万元,将“乡村NBA”的赛事资源转为经济收入;
西园街道屿头社区聚集村集体土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统一流转出租农村土地经营权给农业开发企业,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300多万元,居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
盘活沉睡资产,让闲置资源“生金”,让“撂荒地”变“致富田”,晋江以共建共享为抓手,构建了多元、共享、创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格局,不断让集体经济活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
“我们将继续做深做实农村改革,重点抓好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专项整治等工作,破除制约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让群众从中获得更多红利。同时,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管理,大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面对下一步计划,陈高攀如是说。
以特色品牌出新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乡村沃野,春意盎然。这头销售忙得不可开交,那头施工项目正建得热火朝天。这个春天,对于晋江闽皖辣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芮超玉来说,有点忙。联合社作为全国冬季“南菜北运”辣椒供应基地,今年开春后便迎来了首波销售旺季,每天销售200吨左右,却仍供不应求。
为了更好地消化辣椒订单和存放问题,闽皖辣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内坑镇亭顶村投资新建1.3万立方米冷藏库,预计今年5月份之前全部投入使用。
“伴随着产品产销的高速增长,产出的辣椒需要及时运往外地,在装车、运输、卸车的过程中会对辣椒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给社员造成资金损失。”芮超玉坦言。
为了更好地为社员服务,节约运营成本,2022年7月,合作社集结四家农业经营主体,集资1500余万元,策划共建保鲜冷库群项目,在内坑镇亭顶村投资新建冷藏库,利用冷藏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保质保鲜,调剂淡旺季市场需求,稳定销售价格提升利润空间。
同时,拟建设配套初加工流水线及信息采集设备,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绿色、高效、全链条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打造“闽皖农业”“闽徽农业”“闽淮农业”品牌。联合社还组建电商团队,开展直播带货,走出了农产品销售新路子。
“冷藏库建成投用后,辣椒销售规模将扩大三倍以上,联合社也将逐步实现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品牌化经营。”对于新一年的辣椒销售,芮超玉信心满满。
据悉,晋江作为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大力推动发展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农产品产地流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眼下,春耕春播进入关键时期。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农人。晋江九十九溪水稻种植基地,农民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穿梭,整齐的秧苗随着机器的行进均匀地插入泥土中,用劳动绘就春天最美底色。
被称为“中国芯”的“禧红202”胡萝卜也迎来了丰收。在东石镇梓源农场,一垄垄绿油油的胡萝卜苗,在田间绵延铺展交织成一张碧绿的地毯,拔出的胡萝卜娇红耀眼,描绘出一幅丰收好年景的美丽画卷。
有别于往年东石胡萝卜在地头按亩定价销售的模式,今年农场开辟了社区团购这一新的销售模式,这些胡萝卜搭上电商平台“快车”,将销往全国。
记者了解到,晋江全市胡萝卜种植面积5.6万亩,其中东石镇种植面积2万亩。2020年,东石镇以胡萝卜产业优势上榜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胡萝卜的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打造,让晋江的乡村振兴之路“别样红”。
在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陈高攀表示,今年将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特色化发展,持续打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打造更多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强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产业发展。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如今,放眼晋江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更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裕了,相信乡村振兴的梦想将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