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电动装载机、叉装机量产化。”福建晋工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柯金鐤无不自豪。今年开春,晋工又一批次绿色新能源产品实现批量交付,该批新能源产品还首次出海,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全力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2016年以来,晋江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引进落地一批具有行业影响的龙头企业,带动集聚51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的全产业链项目,同时落地布局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福大微电子研究院、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泉州分中心等科研配套,设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政府产业发展母基金,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沿链聚合、集聚发展,产业从无到有、筑链成势,产业生态日臻成熟、日益完善。
“芯”产业欣欣向荣,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如今的晋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型企业,不断涉足汽车、船舶、旅游用品、家纺、医疗器械等新领域,开拓新市场。
探索构建科创新生态
加速做强关键新变量
创新是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敢为人先的晋江人深谙此道。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构建全方位科创体系,2021年底,晋江在全省率先设立首个县市级的市委科创委,负责全市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决定全市科技创新发展领域的重大原则、重要政策、重大战略规划、重大建设项目。
有鲜明的态度,更有充满魄力的行动。晋江党委政府通过搭平台、出政策、建机制等“有形之手”,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出台《晋江市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方案》《晋江市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制度创新首批任务清单》《晋江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晋江市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既有宏观层面的发展目标,也有明晰可操作的任务清单,这正是坚持创新在晋江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有力举措,更是紧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的应有之义。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晋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引进中皮院、中纺院等9家“国字号”科研平台,布局建设三创园、福大科教园、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创载体,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易宝材料最初只是为本土鞋企提供鞋材,如今已经成长为集橡胶、橡塑、硅胶等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该公司负责人王玉强介绍,携手“国字号”科研机构,公司出品的材料除了在高端鞋品中得到应用之外,更延展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家居装饰、运动护具、体育用品、潜水航海、航空航天等领域,“我们的特种减震材料实现了进口替代,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同样在行业坚守多年的恒毅机械,携手中科院泉州装备所,把研发创新放在首位。该企业研发的“两面移圈罗纹电脑提花机”机型获得2019年度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填补国内相关领域市场空白。“我们的研发经费逐年递增,可不断满足纺织材料厂商的升级诉求。”恒毅机械相关负责人李小兰说。
数字技术与工业的结合,大幅提升了工艺效率。近年来,华宇铮蓥集团通过引入智能排产、智能找布、智能传送、自动质检等数字系统,实现了工艺流程的升级。“以前一个人只能操控1-2台设备,现在一个人可同时操控20台,足足翻了十倍。”华宇铮蓥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企业销售额每年递增20%以上,产品不良率从25%降至5%,销售半径也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工人工厂”到“数字工厂”,这是质的变化;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实现了质的跃升。
近年来,晋江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晋江经验”为引领,聚焦创新发展这一鲜明主线,抢抓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科技创新体系。当前,晋江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由点串线形成闭环,形成“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发展,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有机衔接,持续打响创新高地“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