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鸣响,2023首届晋江“芯小镇”卡尔美体育健康跑活动于梧林传统村落花海前开跑。千余跑友冲过起点,向春天奋进。长长的人流绘出五彩斑斓的城市风景,热情的市民则在赛道两旁为选手们加油鼓劲,用手机记录这座城市焕发生命活力的点点滴滴……
“我们喜爱的活动回来了!我们熟悉的一切都回来了!”一名跑者激动地喊道。
回来的,不仅是我们的活动,三大产业博览会、两大国际体育赛事如约而至,梅岭中片区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大项目“开花结果”,新动能加快形成,新活力蓄势待发,就连阔别三年之久的海内外乡亲,也在这个春天不约而同地回乡聚首……
忽如一夜春风来,整个晋江焕发出别样风采。在这迸发无限活力的新征程上,晋江经济报的记者们也在用笔和镜头,记录着这场发生在春天里的“万象更新”。
“沉浸式观展”
4月1日,停办一年的晋江家博会重启,作为今年国内建材行业首个专业展会,于行业、于晋江而言,展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负责报道晋江建陶行业的产经记者,我更是严阵以待。
展会上,既有主打科技含量的差异化产品,也有符合时下消费需求的潮品;既有主打规格全、产能大的综合性企业,也不乏专攻“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企业,还有“嫁接”数字化平台的成果展示……百花齐放,不外如是。
于我而言,“沉浸式观展”的过程很享受:看到色彩效果媲美油画的“高颜值”产品,我忍不住拍照分享;听说一款产品非常止滑、抗污,我立刻“上手”——用马克笔涂抹,亲自感受其功能性;有一款陶瓷产品据说可以浮在水面上,我当即找盆水来测试,主打一个“眼见为实”……
我真切地感受到,晋江的建陶企业,正是凭着这股迎难而上、苦练内功、危中寻机的精气神,交出了一份扎实的市场答卷。因为有着敢“创”的基因,晋江建陶产业春暖可期。
记者 王云霏(产业财经部)
雨水也浇不灭的热情
“天气预报,明天下雨的概率不小。”
收到主办方发来的这则消息时,已是3月31日深夜11时41分,距离2023首届晋江“芯小镇”卡尔美体育健康跑正式开跑已不足10小时。 这是本报时隔数年后,再次策划乡村马拉松系列活动,作为2023年“头炮”,报社调动各部门积极配合,为打响“第一枪”保驾护航,眼下已是万事俱备。然而……
窗外,雨水时下时歇,夜幕下的梧林传统村落,仿佛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打开手机,凌晨3时的朋友圈,还能看见执行公司的工作人员,打着手电忙碌在村落、田野、马路的各个角落。“地利人和,剩下的只能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我心里暗自祈祷。
办一场健康跑活动,本不算什么难事。但作为“芯小镇”核心区域各片区的首次“集体亮相”,新塘街道协调安保、医疗、志愿者等多方配合,力求做好服务。但越是临近开跑,越是阴雨绵绵,这让作为组织方的我们“备受煎熬”。
好在天公作美,4月1日上午9时10分左右,2023首届晋江“芯小镇”卡尔美体育健康跑正式开跑,前来参与的跑者远超预期,一抹抹荧光绿的身影从我面前跑过,挥洒着汗水,奔跑在田野乡间。
健康跑缘何顺利举办?在我看来,是十二分的努力加上一点点好运气,造就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地利人和”的背后,是经济复苏的暖意初现,是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是晋江这座城市生机的复苏。
记者 周雨莲(街镇新闻部)
熟悉的乡音回来了!
暖春四月,晋江大事连连。为了赶赴家乡的多场盛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晋江乡亲纷纷返乡。这是3年以来,海内外晋江乡亲首次大规模回乡聚首。
乡亲们陆续抵达后,我和同事晋福“白+黑”不停歇,穿梭在乡亲们下榻的酒店和多个会场之间……约访时,有些乡亲起初以为要介绍个人发展成就,都会低调地表示拒绝。而当我向他们介绍此次报道的主题是讲述“我和我的家乡”时,乡亲们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几乎是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他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表达,有太浓太浓的情感想要传递……
就这样,10多位乡亲深情讲述了一段段与家乡的情缘。1年、3年、5年、50年……离开家乡的日子,海内外晋江人的乡愁被凝练得具体而生动。在这些“家书”中,乡愁是雨中的古厝,是热腾腾的蚵仔煎,是吃不腻的地瓜粥,是“闹热”的高甲戏,是阿公阿嬷日日念叨的“落叶归根”……
尽管常年在外,但乡亲们时刻关注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纷纷如数家珍地介绍家乡近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我认真聆听着,也一次次为之动容。
这一封封“家书”,乡亲们笑着讲述,眼角却总不经意地闪过晶莹泪光。
记者 王云霏(产业财经部)
“飞”出来的希望 “跑”出来的“订单”
今年农历正月,当大家还在享受热闹的春节假期时,一批批晋江老板,早已从车站机场出发,参加海外展会、拜访客户、迎接客户,脚步匆匆……在与他们的预约通话中,很多老板不是在参会上,就是在去往展会或是拜访客户的路上。更有不少企业负责人,一出国便是连轴转,从美国到墨西哥,再到加拿大,紧接着转机到东南亚看供应链……
这并非单家企业的个例,而是晋江大多数企业的现状。当我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企业负责人视频连线采访时,不是在凌晨6时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就是在深夜的俄罗斯酒店,他们是一群“不用睡觉,不知疲倦”的晋江人。
从与他们的沟通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对外出参展的渴望,对拿下订单的信心,更能感同身受他们憋了3年,厚积薄发的痛快。正如一名受访的企业老板说的,“3年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走出去做准备,今年终于实现了。结果是好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于我而言,当我把一个个外出参展的鲜活案例,通过报纸、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向读者、粉丝传递时,我的心情是喜悦而自豪的,相比此前干涩的外贸数字变化,出海企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们对于未来的战略布局,都会让我文思泉涌。我要做的,就是深入一线,把一个个鲜活的企业案例挖掘出来,为你讲好“晋江制造”的故事。
记者 蔡明宣(产业财经部)
“CBA回来了,你们久等了!”
3月1日,“90后”王俊卿和陶国超刚下班便从厦门驱车来到晋江祖昌体育馆,即使饿着肚子也要看完比赛。这一天,是福建浔兴男篮主场迎战上海久事男篮的日子,也是阔别3年,浔兴男篮再度“回家”的日子。
这3年,CBA以赛会制的形式,在青岛、东莞、诸暨等多个城市留下脚印。
但是,那终究不是完整的CBA。
如今,CBA回归主客场制,从媒体到球迷,所有热爱中国篮球的人都兴奋不已。尽管该阶段仅有6个主场比赛,但福建浔兴队门票一票难求,线下售票口球迷排起长龙,线上渠道开通12分钟球票被一扫而空。
“加油方式改变了,但没有改变我们对主队的喜爱。”作为福建浔兴队的跟队记者,在采访球迷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球迷内心的热情。经过这3年,他们终于能在自己喜欢的球员面前说声“加油”,他们又可以和三五好友分享主场赢球的喜悦,他们又有了共同的话题——篮球。
3月1日晚,我早早来到晋江祖昌体育馆,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场馆。经过3年的沉寂,那天晚上,祖昌体育馆再次人声鼎沸,在门口就能听见那久违又熟悉的口号——“福建,加油!浔兴,必胜!”走进场馆,我习惯性地跟球员们击拳,而这一动作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环视整个场馆,全场座无虚席,球迷翘首以盼;场上MC(现场主持人)拿着麦克风高喊:“CBA回来了!你们久等了!”一幕幕熟悉的场景,震耳欲聋的主场呐喊声,不禁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CBA!”
球队通过加时赛取胜后,全场球迷高声齐唱《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就像烙在每个晋江人基因里一样,一声响起,千人合唱。如此场景感动了福建浔兴队员,同时,也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记者 林小杰(时政新闻部)
团 聚
2月26日下午4时30分,在旅菲侨领陈祖昌菲律宾的家中,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率领的晋江经贸代表团,与十多位晋江旅菲华侨围坐一起,这场阔别三年的团聚让人动容。
“晋江GDP跃上了3200亿元台阶。”“位列II型大城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保持全国第四。”“全市域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晋江的这些情况,我再熟悉不过。但在这场见面会上,当我听到这些介绍,却肃然起敬、格外感动。
因为这一字一句皆是出自旅菲华侨曾福应的口中,谈及家乡晋江时,他笑意盈盈,如数家珍。
见面会后,我找到曾福应先生,我问他,“远在菲律宾,多年没回家,你怎么会对家乡的情况这么清楚?”
“只要心里挂念,总会有很多途径去了解。”曾福应说。
我想,绿叶对根的情义,不过如此。
“三年不见,现在国际航班复航,4月我们就要回家看看了。”在这次经贸交流合作活动中,我见到许许多多的晋江侨亲。说到家乡,他们总是触动心弦。在他们的心中,家乡永远是内心的牵挂。
这绵绵的情意在团聚的这一刻,倾泻而出。
看到家乡的经贸代表团来了,广大旅菲侨亲排除万难前来赴约,也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人脉优势、渠道优势牵线搭桥,为经贸代表团在菲律宾的参观考察、洽谈合作、投资兴业等提供帮助。
在新的春天里启程,在新的春天里团聚,晋江满载而归。
记者 蔡斯洵(时政新闻部)
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护航
2月6日,土耳其一天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数以万计的灾民有的被困残垣断壁中,有的在寒风凛冽中无家可归……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晋江,在地震仅几小时后,就有5名勇士毅然踏上了逆行之路——挺进土耳其,不惜代价救助生命!
一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紧急大救援在前方展开,而本报系列追踪报道也在后方步步跟进。作为记者,我很荣幸能参与此次历时13天、昼夜颠倒的报道。
自2月8日进入地震救援微信群,加了晋江蓝天救援队队长杜晓航的微信后,我便时时刻刻关注群里的最新信息。为了及时报道一线动态,我还时不时私信杜晓航,与其联系。知道前方救援很忙,我能做的,就是等待。
因为土耳其与晋江有6个小时的时差,为此,我经常通宵达旦地拿着手机、守着屏幕,有时候眯一会,突然惊醒后,就赶紧看一下群消息。因为时刻在线,让我挖掘到了独家信息,写出了生动感人的前方故事。
报道前后延续十余天,有始有终,记者虽未亲历现场,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很荣幸,我的报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晋江勇士的大爱善行。
记者 朱艳(时政新闻部)
参与晋江建设 我们不遗余力
“这次回乡签约,感觉很温暖。谢谢你!” 4月11日一早,接到庄垂顺的电话,我心头暖洋洋的。
81岁的庄垂顺常年旅居香港,是梅岭中片区项目的被征迁对象。涉及项目征迁的,是其祖父母于1946年兴建的一栋洋房,承载着他家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得知家乡建设需要,庄垂顺带着家人专程回乡,成为该项目第一个签下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旅外乡亲。
在采访后的闲聊中,庄垂顺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如果能把老房子用影像记录下来,该多好。”
采访过后,垂顺先生的话一直记挂在我的心里。虽然我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总想着能为老先生做些什么。
怎样才能达成庄老的心愿?我与项目指挥部沟通后,得到宣传引导组和梅岭街道的大力支持。于是,便有了后来为老先生送祖厝光碟、剪纸的感人事件(详见本报4月11日头版报道),也就有了开头的那通电话。
作为一名基层记者,走访晋江镇街、村居,我们深挖晋江的好人好事,书写晋江好故事;参与晋江建设,我们不遗余力为晋江的新发展奉献力量。
征迁背后的故事,只是报社记者在工作中践行社会责任、参与晋江建设的一个剪影。奔走在晋江第一线,我们做的,不只是新闻。
记者 赖自煌(街镇新闻部)
以“母亲”的心策划每一场活动
我是一名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自从2016年负责本报专刊亲子模块以来,我又成了众多幼儿眼里的“张老师”。7年多来,我始终以一颗“母亲”的心去策划每一场活动,想父母之所想,想孩子之所需。每当看到亲子们在活动中欢心互动,我的嘴角便不禁微微上扬。
3月4日,“奔跑吧萌娃”兔年亲子跑在晋阳湖畔火热上演。经历了过去3年时光,这是一场阔别已久的线下亲子欢乐盛典,700多组亲子家庭齐聚晋江城市之眼广场,大手牵小手,共赴好春光。
为了办好本次活动,年初开工后我们便成立了筹备组,从活动场地的反复踩点、活动流程的精心安排、活动礼品的用心筛选、活动装备的尽心准备,到前期的预热宣传、社群的前期招募、现场的氛围设计等,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集思广益、相互补台,让活动尽量呈现出美好、温馨、热闹的效果。
作为此次大型亲子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我感受到团队作战的力量,而我个人也获得了历练和成长。这段时间,我经常在外出采访时收到来自亲子家庭、教育行业对这场活动的好评。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只要看到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一朵朵灿烂的笑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 张清清(专刊部)
快乐的感觉,久违了!
1月8日,那天的晋江天气很好,本报小记者的年度IP项目——小记者徒步迎新年活动如约而至。数百组小记者亲子家庭携手并肩,快乐地行走在充满生机的田间小路上。
“蔡记者,好久不见。”“小记者活动终于来了,快乐的感觉,久违了!”刚到达活动地点,一股快乐的气息扑面而来,众多小记者亲子热情地跟我挥手打招呼,大家就像许久未见的朋友一样。
这3年,小记者活动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作为服务小记者的大记者,我很焦虑,要知道,活动就是保持小记者活跃度的“生命线”。
本场小记者徒步迎新年活动,从开始筹划到整个筹备过程,再到当天执行,我都全程参与了,中间也遇到了诸多困难。所以,当鸣笛声响起,小记者亲子冲出起点那一刻,我内心的感动无以复加。
尽管筹备工作很烦琐,但我们最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十分圆满且诚意满满的亲子徒步活动。5.8公里徒步,沉浸式的体验,疫情后的第一场活动,愉悦的心情伴随着我及所有的小记者家庭。
这场活动之后,各种类型的小记者活动井喷式地涌现。如今,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的精彩活动,属于小记者、属于我的快乐又回来了。
记者 蔡红亮(小记者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