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6岁时便离开故乡晋江,但在我心中,故乡却未曾走远。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安海老家的庭院门前有草地、水坑,我和弟弟在那里抓蜻蜓、捞蝌蚪、做游戏,不亦乐乎。我也时常怀念,在养正中学就读时,每到下午5点就飞奔前往球场的场景。到澳门读书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操场。每每想起这些美好的童年时光,乡愁便在我心中又重了几分。
加入澳门晋江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澳晋青”)是我个人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篇章。2007年,澳晋青成立,我被推荐为副理事长,之后,又先后担任理事长、会长、永远会长等职务。在澳晋青期间,我不仅感受到了乡情的传承,也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经验。
起初,澳晋青成员只有60多人,大家都互相不认识,开展活动十分困难。经过十多年的用心经营,如今,澳晋青拥有会员400多人,并且澳门晋江同乡会下属的深沪、安海、东石、龙湖、内坑、英林等镇级同乡会的青年会也纷纷成立,成为推动澳门闽籍青年积极参政议政、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家乡和澳门方面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我带领澳门晋江青年组织开展各类交流活动,还多次组织旅澳晋江青年一代回乡“寻根”,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探索澳门和晋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澳晋青的很多成员都是在澳门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年轻人,他们对内地和家乡的了解很少,许多新生代甚至连闽南语都不会讲。
为此,澳晋青希望多多组织活动,让会员们有机会走访晋江故土、了解晋江乡情,感受家乡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我也积极鼓励大家回到自己父辈出生的乡镇,感受乡愁,时刻记着我们的“根”在哪里。
不久前,旅居澳门的晋江乡亲组团返乡,澳晋青也组织了30多名青年一同回来交流考察。在每一次的交流中,听着熟悉的乡音,被浓浓的乡情萦绕着,内心总是感觉很温暖、很振奋。
本报记者 王云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