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施志伴(澳门晋江同乡会理事长) 家乡:晋江龙湖埔头
不管在哪里,我都为自己是晋江人而自豪。每次回到家乡,我都要到埔头文化广场上走一走、转一转,看到乡亲们灿烂的笑脸,心中感到既欣慰又幸福。
在我的童年时代,父亲对南音很痴迷,他常召集爱好南音的乡亲在家里唱曲。受父亲影响,我也深深爱上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只要有机会回家乡,我总会请晋江高甲戏剧团来村里演出,与乡亲们一起看戏。一出出高甲戏、一曲曲南音,足以慰藉乡愁。
旅居澳门近40年,变的,是年龄和模样;不变的,是乡音和乡情。这些年,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也离不开家乡父老的厚爱。作为晋江人,我一定竭尽所能地回馈家乡。
2016年,正值母校南侨中学建校70周年,我接过筹建南侨中学澳门校友会的重担,并在短短两个月内顺利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校友会的成立,搭建了一个校友与母校、家乡密切交流、互促发展的平台。有了校友会,大家可以在澳门抱团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沟通联系,以实际行动为母校和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2017年,埔头村被列为晋江市“奋蹄马”治理转化村。得知村里要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我主动捐资近百万元。如今,利用原有地貌优势资源改造成的聚源池休闲景观,已成为村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2020年,我再次捐资600万元,建设埔头文化广场。广场配备综合大楼、娱乐休闲长廊、灯光球场、乡村戏台、儿童娱乐场等,让广大村民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抚养成人。从他们身上学到的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财富。我的妻子与我一同打拼几十年,默默支持我的事业,让我拥有一个幸福家庭。我的孩子大多生长于澳门,但他们每个人都会说闽南语,因为我定下一条家规——施氏家族的后代,必须会说闽南语。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晋江、在埔头,今后也能为家乡发展多做贡献。本报记者 王云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