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亲子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亲子陪伴如何更高效?

咱厝专家来支招

陈丽坤 人物名片 一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晋江市骨干园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高效的陪伴。如何避免无效的陪伴?怎么避开常见的陪伴误区?本期,本报记者采访了晋江市实验幼儿园园长陈丽坤,她将从亲子陪伴过程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着手,分享一些实用的亲子互动策略与建议,感兴趣的家长别错过啦!

亲子陪伴存在误区

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亲子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的家长甚至全职在家陪伴孩子,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效果。陈丽坤认为,亲子陪伴不仅仅是简单地跟孩子待在一起,而需要家长暂时放下工作、手机、琐事等,沉浸式地开启高效的亲子时光。在陈丽坤看来,常见的亲子陪伴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点——

误区1:家长太过于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于职场中的父母,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来说,陪伴孩子有时候是件力不从心的事情。他们常常白天工作累了一整天,回到家中吃饭、洗漱后也想稍作休息,甚至还得继续加班,往往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继续陪伴孩子。如果长期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情绪时,父母可能没办法第一时间察觉到,并给予引导与支持。

误区2:隔代陪伴,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些家长因为太过忙碌,会将孩子交给家里的长辈看管。但在陈丽坤看来,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力量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只有长辈或亲戚陪伴,是很没有安全感的。长期来看,如果缺乏父母的陪伴,可能孩子会对周边的环境失去一定的信任,并且会减少与周边事物、人群的接触、交流,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及社交能力的养成。

误区3:家长有意识地陪伴,但做不到身心陪伴。陈丽坤说道,不少家长每天会抽出一些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但似乎还找不到明确的陪伴方式,或者说对孩子有帮助的陪伴方式。有可能家长在一边应付工作、刷手机短视频等,而孩子在一旁自己玩。在这个过程中,陪伴其实是无效的。

沉浸式身心陪伴

建议

在陈丽坤看来,高效的亲子陪伴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身体的接触。比如,陪孩子一起聊聊天,跟孩子讲讲小时候的故事,也可给予一些知识的传递。当然,还可以陪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情是愉悦的,家长也同样享受其中。慢慢地,孩子自然而然地愿意跟父母交流,遇到事情或困难也会主动找父母商量、请求帮助,增强其战胜生活困难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让亲子时光更高效。第一,高质量的陪伴先“谈心”。陈丽坤建议道,家长可抓住一日生活中的细碎时间,抽出半个小时与孩子聊天,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静下来听听孩子关注的事情,留出足够的时间听孩子说,并尽可能给予回应和鼓励,让孩子养成想说、敢说、愿意说的好习惯,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与表达最直接的方式。

第二,高质量的陪伴需“共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共情很重要,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尊重、理解和接纳彼此,父母和孩子之间同样需要共情。比如,对于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并给予尊重和支持,尽量为孩子创造安全、温馨、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给予孩子无形的成长力量,让他对父母、同伴及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才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高质量的陪伴要“行动”。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陪伴并不是在孩子身边就好,而是要陪得有意义。家长可以结合一日生活与孩子一起“行动”、一起学习。比如,每天共读一本书、每周组织一次户外活动、每个月做一件好事等,将生活要求和规则养成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在行动中自然习得和潜移默化地达到育儿效果。同时,也将陪伴转换成一种无形的“工作模式”。

缺乏亲子陪伴的危害

小贴士

当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及社会期望很高,但因缺乏科学的陪伴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孩子对学习不积极,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认同,对周边生活环境、人群关系不信任,也出现了性格、行为上的偏差。生活中,基本的自我服务意识弱,收拾整理意识不强,做事没有条理性,生活基本规则不能自觉遵守,对周围人、物、环境没有同理心,不能包容、接纳他人,比较不合群。

晋江市实验幼儿园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

相关链接

为鼓励家长开启高效的亲子陪伴模式,晋江市实验幼儿园长期致力打造家园共育平台。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与总结,该园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11项家园共育新模式。该模式特色明显、实用性强、可复制可推广,获得广大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深化家园共育模式

“为深化家园共育模式,我们从家长方面着手,定期与家长对话、互动,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目前,已形成了五大主题活动,包括圆桌型家长例会、学习型家长讲座、体验型家长助教、研讨型家长开放日、抢票型家长对话。”陈丽坤介绍道,该园还同步开启四个互动模式,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融。比如,互助式活动、阶梯式入园、分享式阅读、趣味式运动会。除此之外,还借助学园微信公众号及园刊,丰富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分享实用的育儿经验,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

记者了解到,除了常态化的11项家园共育项目推动外,该园还会结合当下热点、难点,重点抓住家长的痛点进行引导。比如,现阶段基于幼小衔接的背景下,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需求和关注要点,指导家长通过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家长对话”专题活动等形式,近距离探讨科学育儿的方法。

4月7日,该园在学园小剧场举行了家长对话之读书分享活动。活动现场,15名家长在领读人的倾情陪伴下共读《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之后,大家针对“父母是人,不是神”的观点展开积极讨论,表达了自己与孩子交流、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感受。动情之处,有些妈妈或情不自禁地落泪,或肯定顿悟式地猛点头。带着一颗爱孩子的初心,大家在一次次家长对话中反省、成长,在学园的帮助下努力当一名合格的父母。

频获家长认可支持

该园在家园共育方面的做法,频获学园家长的点赞与支持。翻看“晋江市实验幼儿园”公众号,标题为“班级活动”的推文常常出现在信息列表,该主题系列推文即为该园班级成长互助小组的亲子活动花絮分享。从活动策划、资源对接、活动执行到活动记录,均由成长互助小组的家长成员共同完成。参观春日农场、前往茶山采茶……丰富多彩的亲子实践活动,既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该园大二班家长朱梓桓妈妈告诉记者,在孩子幼儿园的3年时光里,她所在的成长互助小组在班级老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了多场户外亲子实践活动,包括寻找秋天创意活动、农场研学活动、新年联欢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其中,鼓励孩子动手、观察、交流,而孩子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护。

“我们之前就带着孩子们共同阅读《米饭的由来》这本绘本,了解一粒种子从秧苗到米饭的过程。之后,还组织孩子们一同前往农场收割水稻,在实践中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该园大一班家长黄宇恒妈妈说道,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农盲”,家园共同策划该类主题活动,鼓励孩子从书本走进农场,不仅有益于增进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也很有帮助。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