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上一篇

以赤子之心反哺家乡

讲述人:施能狮(香港福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香港晋江社团总会永远荣誉主席) 家乡:晋江龙湖衙口村

讲述人:陈祖昌(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创会会长、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指导员) 家乡:晋江金井溜江村

只要想到“回家”这两个字,便有一股暖流在心头萦绕。

回家的旅途没有疲惫,只有满心的期盼,渴望能再早一刻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

我出生在龙湖镇衙口村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家乡是我事业奋斗的起点,这里留存着我每天凌晨3点拉着海砂来来回回跑运输的记忆。从跑运输到销售汽车零件和二手车,到后来进入地产、玻璃行业,一路虽然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努力、踏实。是家乡这片有着奋斗基因的土壤,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受益于家乡,就要反哺于家乡。无论身在何处,家乡始终是我内心深处的眷恋和牵挂。龙湖镇衙口村、南浔村曾有一座狭窄的桥,年久失修,车辆经过时会有明显的震动。2018年,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了乡亲们的安全,我决定全额捐资对这座桥进行重修改造。

我想,一座桥要使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虽然桥不长,但重修后必须确保每一米都是安全的。于是,我请了专业的路桥设计公司来设计建造,光是桥基就打了30米,不仅加宽加深了桥基,还对桥面进行了加宽,设计了最高级别的避震强度、增加了减速带,连周边的管道都重新设计施工。精益求精之下,原本预算的费用不够,我又追加了建造款。

桥修好后,村民们提议以我的名字来命名,我立刻就否决了。我想,倒不如叫“敬老桥”,借此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出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在家乡南侨中学设立教育基金会,投入100多万元建教学楼;为村里的老人协会添置活动设施,提供活动经费……父母是我慈善的引路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引路人,大家都能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近年来,只要有机会回乡考察探访,我都让孩子们一起回去,他们从小在香港长大,对家乡了解还不够多。只有让他们真正回到家乡、认识家乡,才会知道家在晋江、根在晋江。

这两年家乡发展速度很快,我感到很欣喜。希望海外乡亲充分发挥好侨胞优势、凝聚侨商力量,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脉和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家乡的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

本报记者 王云霏 整理

家乡的海 家乡的厝

家乡是我深深的牵挂

阔别三年半,再次回到家乡,我特别幸福。

三年不见,我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家乡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美,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深。

三年不见,我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小。家乡的海依旧那么美,家乡的厝总能唤起乡愁记忆,家乡的人民还是那么拼搏热情,带给我满满的感动与温暖。

1935年,我出生在晋江金井溜江村,这里有着白色的沙、碧色的海、蓝色的天。4月5日,我又回到出生的这片土地,在雨中,儿时的古厝屹立眼前,这是我心中的摇篮血迹。与我同行的朋友是古厝保护的专家,我告诉他,一定要好好把家乡的厝保护下来,留住它的风采、留住我们的记忆。

我也去看了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看了我所捐建的福州大学晋江校区会堂。那时候,我得知家乡晋江将迎来一所高水平大学,十分激动,便出资430万元(人民币,下同)捐建这个会堂。我想,一个地区的富强,教育很重要,教育发展了,产业、科技和更多的事业都能发展。

说起教育,我回想起了1983年的家乡。当时溜江村还很落后,很多人都靠捕鱼为生,没什么精力和条件去管孩子的教育。于是,我就捐建了一个幼儿园,用我爸爸的名字,叫作‘陈明玉幼儿园’;我还带头捐资20多万元,并与陈得福先生和王日成先生发动乡亲筹资300万元,为溜江小学兴建一幢三层的新校舍。

自我16岁那年随母亲到菲律宾后,一直到1986年才首次回到溜江村。那一年,我便全面开启了在家乡的投资发展和公益慈善事业。通饮水、修道路、建医院、起学舍、兴文艺、奖学子,我不遗余力,因为我是晋江人,家乡是我深深的牵挂。

在菲律宾,晋江籍华人华侨超100万,晋江乡贤所办的企业在当地社会更是举足轻重,大家都很有实力。我时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我们内心都有同一股力量、同一种信念——晋江是我们永远的故乡,我们的根也将深深扎在晋江。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未来的日子里,我依然会与广大华侨一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人脉优势、渠道优势,为家乡带回更多好的项目、好的资源,继续倾情参与、鼎力支持家乡发展。

本报记者 蔡斯洵 整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