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振铭(新加坡晋江会馆会长) 家乡:晋江安海
我在新加坡出生长大,从小听爷爷奶奶念叨着家乡的故事。在他们的讲述里,家乡是个非常贫困的乡村,交通也很不便利。为了讨生活,爷爷奶奶只能漂洋过海到新加坡打拼。
尽管关于家乡的记忆充满贫困和辛苦,但只要提起家乡,爷爷奶奶脸上总是挂满笑容,他们常常说,将来老了,一定要回到晋江“落叶归根”。
10岁那年,我跟随奶奶第一次回乡探亲。我对家乡的一切充满好奇,从孩童的视角,我感觉家乡有些落后,连可乐都没有。
当我成年后再次回到家乡,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令我震撼和欣喜。曾经落后的乡村,变得美丽而宜居,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因为工作的缘故,上一次返乡距今已经10多年了。这次,旅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晋江乡亲欢聚在一起,浓浓的乡情让我感动。见家乡人、讲家乡话、吃家乡菜、住家乡厝,大家对家乡的眷恋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与日俱增。
前几天,我参加了“侨商回归 晋品出海”海内外商贸对接活动。在优品展示环节,我惊喜地看到,家乡的产业发展已结出累累硕果。从前,我只知道晋江制鞋业很发达;这次才发现,原来我们还有制伞、泳装、食品等优势产业,这让我心中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目前在做科技软件开发相关的项目,希望未来可以和家乡的企业合作互动。
自从担任新加坡晋江会馆会长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新加坡的晋江新生代更了解晋江会馆的历史和晋江的文化。新加坡晋江会馆的百年历史,离不开前辈与乡亲的无私奉献。为了让年轻一代对会馆文化有所认识,我们正积极推进打造“晋江廊”文史展厅,将通过展示珍贵的文史资料,讲好晋江故事,将“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传承下去。
乡情难舍,乡音难忘。从去年开始,新加坡晋江会馆定期举办“听福建歌 学讲福建话”课程,免费开放给会员及其子孙、青年团团员和妇女组组员。课程精选《雨夜花》《落雨声》《海海人生》《我问天》《家后》等家喻户晓的福建歌曲,让学员学习闽南词语、常用句式和语言知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在新加坡的晋江乡亲尤其是年轻一辈,能说好家乡话。
本报记者 王云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