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四季,美好生活,二十四节气养生课,听咱厝知名中医话你知。为弘扬中医养生与防病文化,让公众了解和掌握节气养生知识,《晋江经济报》健康融媒体平台特别开设《节气养生》专栏。
本周三是清明节。你知道吗?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清明如何养生保健?本报健康融媒体平台邀请晋江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蔡文墨为大家讲述清明节气的养生方法。
春日养生这三点需注意
第一,清明养生要注意少吃“发物”。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肝气过旺,不仅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食物。
第二,清明养生要忌久坐卧。清明节气是“春瘟”流行时节,人们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清时节气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可到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
第三,清明养生要注意作息提前。蔡文墨建议,为了让阳气更好地生发,人们可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
三大养生药膳推荐
说起清明的美食,很多人都会想起青团。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咬上一口,软绵绵又甜滋滋的,深受很多人的喜爱。蔡文墨为大家推荐三道适合清明节令期间吃的美味养生药膳,分享给大家。
推荐一:黄芪山药粥
用料:黄芪15克,山药15克,粳米100克。
制作:先将黄芪清洗干净,切成片,与山药一同装入纱布中,放入陶器罐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后,去渣取汤与洗净的粳米一同熬煮成粥即可。
点评:此粥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性平稍微偏温。适用于消化吸收欠佳、易乏力疲劳者;可用作日常保健药膳。禁忌方面,儿童食用建议去黄芪,外感发热时忌服。
推荐二:丹参枸杞粥
用料:丹参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50克
制作:将丹参润透,切成薄片:枸杞子、粳米淘洗干净;将丹参、枸杞子、粳米放入锅内,加入900毫升水,先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根据个人口味调入白糖即成。
点评:此粥性味平和。适用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易疲劳者;可用作中老年人日常保健药膳。有补肝肾,明目,活血化瘀的功效。
推荐三:冬瓜煮子鸭
用料:冬瓜500克,薏苡仁30克,子鸭1只,料酒6毫升,盐、味精各3克。
制作:子鸭宰杀,去毛、内脏及爪子。冬瓜洗净(带皮),切块;薏苡仁淘洗干净;子鸭、料酒、薏苡仁、冬瓜同放炖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加入盐、味精即成。
点评:此药膳有祛湿、消肿的功效,性味平性偏凉。适用于容易水肿者、颜面痤疮者、荨麻疹、皮肤瘙痒渗液者、体质偏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