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理财 课堂

个人消费贷渐火热 选择须谨慎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近年来“超前消费”模式走进大众生活,消费贷款日益逐渐火热。由于使用方便、手续简便,能够支持借款人购物、旅游、教育、买车等消费用途,深受大众的欢迎,尤其近期各大银行逐渐加大消费贷款优惠力度,更是让消费贷款“火”了一把。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无法准确挑选最合适的产品,这也给了不法贷款中介机会,设“套路”引消费者“入局”。

按需选择正规产品

先从一则典型案例说起。

因资金周转需要,王某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自称为贷款中介员工的张某。张某声称其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不看征信迅速放款10万至20万元,且贷款利率低。张某见王某有所心动,遂向其推荐了一款年化利率8%的贷款产品。出于谨慎考虑,王某未立即同意办理,经详细了解后发现,办理该项业务还需额外向张某所在贷款中介公司支付息费、担保费、服务费等金额共计7000余元,最终实际利率远高于宣传利率。

上海银保监局日前发布的这则典型案例,便是不法贷款中介常用的套路之一。其以“在银行内部有关系”“走内部审批流程”等幌子,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这些“内部操作”表面上看似迅速高效,实则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中介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广大金融消费者切记擦亮双眼,坚决做到不盲听、不盲信、不盲从,谨防受骗。

同时,部分不法贷款中介会以“秒放款、低利息、无抵押、高额度”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办理贷款。表面上看似“优惠便捷”,但中介从中谋取的中介服务费、高额担保费用等,可能会导致实际综合利率远超贷款产品对外宣传利率。

有些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高额费用,甚至会不顾消费者实际还款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只为快速敛财。

懂产品 知细则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面对不熟悉的消费贷款领域,消费者首先要“量力而行”,树立“用之有节”的消费观念,慎重对待、适度使用借贷产品,切莫盲目消费、跟风消费,合理规划收支,量入为出,强化风险意识,提前了解自身责任与义务。

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往往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害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有个人贷款需求的消费者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充分了解意向贷款产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全面掌握贷款条件、还款方式及要求、综合息费成本等,并结合个人的资金资产情况、收入结构、负债能力及个人职业规划等各种因素,审慎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二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办理贷款申请和还贷业务,坚守合法合规底线,勿抱侥幸心理,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三要不断增强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不法分子的不实宣传,坚决抵制扰乱金融秩序行为,共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监管加码 精准服务新市民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福建银保监局官网获悉,该局日前发布《福建新市民“党建+网格”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立足福建日益成熟的“近邻党建”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特色,积极探索新市民“党建+网格”金融服务模式。

意见要求,2023年起,鼓励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推行“党建+网格”金融服务模式,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务“空白点”“薄弱点”,用三年时间搭建“责任网格化、建档精准化、配套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真正发挥“小网格、大服务”作用,建立党建引领、信息共享、职责明确、运行高效、责任细化的新市民“党建+网格”工作机制,通过金融优质服务,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助力解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大体来看,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依托和利用“网格化”管理体系,根据“了解你的客户”工作要求,及时了解收集新市民情况及金融服务需求,做好新市民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加强主动对接和精准服务;二是以街道社区、小区党组织为载体,与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性组织、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合力,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推进各领域融合发展,变“各自为战”为“相邻共融”;三是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新市民有什么需求,基层党建就服务什么”的工作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网格化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做到“一体相融”;四是深度融入基层党建大格局,打破党建区域行政边际,形成空间上互动对应、各方联动的金融工作网络,实现抱团发展、同向发力。

征集

广大读者可将所关心的理财问题、理财信息及个人家庭财务状况发送给我们。围绕您自身的理财需求,理财顾问团将量身定制专属理财方案。同时,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本报金融维权投诉平台持续推出,聚焦金融维权,针对您所遇到的各类金融维权事件,为您的合理维权助力。如果您遇到了各种金融“烦心事”,欢迎扫描关注理财周刊微信公众号,从后台对话框中积极参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