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想到“回家”这两个字,便有一股暖流在心头萦绕。
回家的旅途没有疲惫,只有满心的期盼,渴望能再早一刻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
我出生在龙湖镇衙口村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家乡是我事业奋斗的起点,这里留存着我每天凌晨3点拉着海砂来来回回跑运输的记忆。从跑运输到销售汽车零件和二手车,到后来进入地产、玻璃行业,一路虽然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努力、踏实。是家乡这片有着奋斗基因的土壤,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受益于家乡,就要反哺于家乡。无论身在何处,家乡始终是我内心深处的眷恋和牵挂。龙湖镇衙口村、南浔村曾有一座狭窄的桥,年久失修,车辆经过时会有明显的震动。2018年,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了乡亲们的安全,我决定全额捐资对这座桥进行重修改造。
我想,一座桥要使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虽然桥不长,但重修后必须确保每一米都是安全的。于是,我请了专业的路桥设计公司来设计建造,光是桥基就打了30米,不仅加宽加深了桥基还对桥面进行了加宽,设计了最高级别的避震强度、增加了减速带,连周边的管道都重新设计施工。精益求精之下,原本预算的费用不够,我又追加了建造款。
桥修好后,村民们提议以我的名字来命名,我立刻就否决了。我想,倒不如叫“敬老桥”,借此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出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在家乡南侨中学设立教育基金会,投入100多万元建教学楼;为村里的老人协会添置活动设施,提供活动经费……父母是我慈善的引路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引路人,大家都能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近年来,只要有机会回乡考察探访,我都让孩子们一起回去,他们从小在香港长大,对家乡了解还不够多。只有让他们真正回到家乡、认识家乡,才会知道家在晋江、根在晋江。
这两年家乡发展速度很快,我感到很欣喜。希望海外乡亲充分发挥好侨胞优势、凝聚侨商力量,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脉和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家乡的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
本报记者 王云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