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清明追思 缅怀“无声英雄”

10年来,晋江累计实现遗体和器官捐献24例

本报记者 阙杨娜

“想他的时候,只能拿出手机,看看他的照片。”昨日,租住在晋江陈埭南霞美的叶国彬端详着照片,以寄托对大儿子小吉祥的思念。

前几天,叶国彬和妻子李红艳带着小儿子,一起来到泉州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参加2023年“生命·遇见”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他们手持鲜花,在碑前肃立默哀后,将鲜花放在纪念碑前。

去年12月,因患脑癌,9岁的小吉祥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按照此前签署的遗体捐赠志愿书,小吉祥捐献的眼角膜为厦门眼科中心4名患者带去光明和希望,他的遗体捐献给厦门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这是小吉祥走后,我们一家第一次和他近距离‘接触’。他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捐献时间被刻在了碑上。”叶国彬说,“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续人间,每次这样想,我的心里好像又有了一些寄托。”

晋江梅岭梅龙小区的叶祥忠老人也是一位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先行者。去年8月,叶祥忠离开了人世。依照老人生前愿望,儿子叶序辉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厦门大学医学院供医学研究。“这是父亲生前的愿望,我们尊重父亲的想法。希望父亲的遗体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叶序辉说。

记者从晋江市红十字会了解到,10年来,晋江市累计成功实现器官捐献13例,遗体捐献7例,眼角膜组织捐献4例,累计24例,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名字都铭刻在泉州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纪念碑上。

此外,截至2023年3月底,晋江已有89人登记捐献人体遗体和器官。

3月底,安海的许老师惊讶得知,刚参加工作的女儿早已通过网络登记了遗体捐赠。“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做了捐献器官登记,没想到,女儿也做了登记,再加上我的父亲,我们一家有三人都做了登记。”许老师说。

提及登记遗体和器官捐赠,许老师毫不掩饰对父亲的敬佩。“父亲是晋江第一个到福州领器官捐赠登记表格的人。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50多岁的父亲带回登记表格后,让我和哥哥作为家属签名。”许老师回忆道,“父亲说,如果到了离开那一天,家人在24小时之内做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为他栽两棵树就行。”

许老先生的大爱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老师。“我自己也是一名志愿者,经常参与献血和其他志愿服务活动。每次遇到人生瓶颈的时候,就会想到当年的父亲,于是我也萌生了捐赠器官的念头。”去年国庆节,许老师完成了捐献器官登记。办理捐献器官登记中,需要女儿作为家属签名,没有想到女儿一下子就同意了。

而金井塘东的蔡老夫妇也在去年做了遗体捐赠登记:“在农村,老人过世,难免大操大办,这种陋习需要改正。我们夫妻都是老党员,已经80多岁了,希望过世后,能对社会做一点点贡献,所以选择遗体捐赠。”

“死亡,是有形的躯体的消殒,也可以是无形的生命与爱的馈赠。”晋江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清明节,让我们以深深的思念、崇高的敬意缅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感谢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无声英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