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实现学生全覆盖

晋江中小学掀起家访热潮

本报记者 蔡红亮

过去的这个3月,晋江教育系统掀起了一阵“家访”热潮。各校老师纷纷主动出击,或线下面对面家访,或线上“云家访”,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这股热潮源于晋江的一大举措——晋江市教育局将今年3月定为晋江市中小学校“家访月”。

全面筛查进行有效分类 让家访更有方向

在晋江,家访并不是老式的简单谈心和随机行动,而是一项经过认真动员和部署,有鲜明目标和具体内容的常规性工作。

这不,晋江设立家访月的消息一出,不少学校就将家访工作列入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成立家访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家访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家访月专项工作部署会议。

“我们学校学生较多,因此家访前我们就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筛查,明确‘十必访’重点关注对象,理清‘轻重缓急’,分期有序推进家访工作。”晋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施剑吟介绍,家访前的全面筛查,有助于他们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类,家访也因此更有方向。

家访要“访什么”“怎么访”,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可能会有些迷茫。记者了解到,为此,晋江各校在访前都特别组织心理专职教师、家庭教育讲师进行家访专题培训,或是讲座,或是微课,传授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助力教师提升家访的有效性。这样的培训如及时雨一般,满满干货,给予老师很多的指导。

访前工作越充分,家访之路自然越顺畅,晋江各校坚持把工作做在前。这不,摸排一结束,老师们又马不停蹄地制作起了家访记录单。

记者看到,各校的家访记录单设置巧花心思,考虑了家访的方方面面。就拿陈埭教委办来说,家访记录单划分为多个栏目,除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家访的主要内容、家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给家长的建议、家长评价等。其中,家访主要内容还细化成家庭环境、人际交往、手机管理、作业完成、睡眠质量、身体锻炼、意见建议等,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家访覆盖全体学生

晋江老师的行动力,在本次家访活动中再次得到了体现。各校部署工作后,老师们就纷纷行动起来。因为白天都忙于教学,老师们大多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进行家访。家访的方式也很灵活,实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形式的家访覆盖全体学生。

梅溪中学超过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居住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分布于陈埭、梅岭、青阳、新塘、安海、池店、磁灶等多个镇街。

“针对‘十必访’对象,我们要求班主任必须入户家访。除此之外,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进入校园进行家校沟通,也可以以学生居住的区域,集中于某一地点开展集体家访。”梅溪中学校长吴毅军说。

心与心交流,更具温情和深度。在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注重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家长共同学习、商榷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少学校还会利用家访契机,征求家长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提议。

此外,家访月期间,还有学校邀请共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到学校座谈,或到服务区和村居领导一起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多措并举帮助困难学生收获自信、自强。

罗山中学学生小志(化名)全家弱智,除低保补助外无经济收入,全家6口人靠71岁的奶奶支撑,该同学在学校也胆怯自卑,学习困难。

“我们学校很早就将他纳入‘向阳花开’资助系统,同时积极联系社区、民政、关工委等开展关心关爱活动。”罗山中学校长黄培开介绍,学校在走进小志家家访时,第一时间送上了1000元慰问现金,平时在班级,班主任也安排了相应的学习、生活帮扶活动。

安海庄头小学的家访也充满温度。家访中,老师发现一年级有一名学生,6个月大和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不爱说话。六年级一名学生属抱养,由奶奶独自抚养,比较调皮。这两名学生均是学校“十必访”对象,存在家庭困难或父母离异,缺乏关爱、性格较孤僻的共性问题。第一时间,庄头小学提出了解决措施,学校减免了学生的课后延时费用,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动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记者了解到,家访后,晋江各校对“十必访”对象及家访中了解到的重点帮扶对象实行动态建档,做到“一生一案”,为需要帮扶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动态跟踪指导,将因材施教具体化,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此同时,学校还在家访后汇总共性问题,各年段、班级反馈的典型个例,学校指定专人帮扶,班主任为第一帮扶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或党员教师为第二帮扶人,必要时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再次进行联合家访。

家访成家校沟通桥梁 老师、家长、学生都有收获

“感谢老师的家访,让我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了真正的了解,也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儿子的班主任老师促膝长谈后,学生家长陈女士连声道谢,一笔一画在家访记录单上认真写下了评价。

陈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是新晋江人,平日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无暇顾及,更别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总觉得孩子进去学校就一切交给老师,但其实是不对的,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陈女士表示,今后,他们会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多多与孩子交流,拉近亲子距离。

面对家访,学生的态度也令不少老师诧异。“我没想到他竟然会主动邀请我去家访。”林艳是晋江一中初三的一名班主任,在安排家访时,她收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林老师,拜托你来我家家访吧!”写纸条的是班上一个调皮懒散的大男孩小方(化名)。对于家访,小方之前的态度是能逃避就尽量逃避,每次都乞求林艳千万别去“骚扰”他们家。没想到这次竟是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一个晚自修后,林艳前往小方家家访。这才了解到,小方父母最近一直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小方担心父母因此而离婚,总是闷闷不乐的,不爱讲话,整天闷在房间里。“林老师的家访打通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障碍,他们现在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了自己要好好学习,让这个家真正地和谐、快乐起来。”一场家访,让小方一扫阴霾,脸上又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家访也给老师上了一堂课。金井岱峰中心小学的老师在家访后,纷纷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收获。其中,就有不少老师提到,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能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这让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也有老师表示家访让他们多棱角认识学生,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这对于他们今后教学、与家长联系、班级管理等都有很多的启发。

“本次家访月活动,打破了围墙,更好地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既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解除对学校工作的疑惑,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家访会进一步常态化,学校也将继续加强家校间的密切联系,让家访真正达到“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家校关系,影响亲子关系”的教育效果。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