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抗挫能力却大不如从前。”何为“抗挫能力”呢?在陈红礼看来,“抗挫能力”可理解为“挫折承受力”,意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也可理解为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少家长步入了“误区”,不但对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抗挫能力”。“现在的孩子可谓衣食无忧,他们对于精神的需求远高于物质的需求。孩子的抗挫能力不是提供给他们优越的物质条件就能培养的。”陈红礼说道,许多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践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抢跑”,这无意间会将焦虑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期待”和“要求”,可能是孩子通过努力暂时无法达到的。在这种情境下,有的孩子会选择回避,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家长便认为孩子“抗挫能力”低,不够勇敢。
此外,还有部分家长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准绳,认为孩子要按照自己设想的路线走,为孩子做了许多自认为合理的安排,经常挑剔孩子的言行举止,要求孩子要“听话”。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很“听话”了,却失去了自主掌控感,他们越来越害怕自己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更不用说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了。
做法▲ 尝试“抗挫能力”培养
由此可见,家长的养育方式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抗挫能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够做些什么呢?陈红礼从家庭氛围、自主掌控感、接纳情绪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建议。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常言道,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如果孩子在家里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能量”供给,那么他便有勇气去面对外界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适应环境的压力等。就如同在很冷的冬季里,在家中吃饱饭、穿够衣服,获得足够的能量,就有能力去面对寒冷。相反,如果在家也觉得冷冰冰的,没有获取足够的“能量”,在外出时很难应对寒冷的天气。当然,这里所指的“吃饱饭”“穿足衣”并不是字面上的吃饭穿衣,而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心理能量和支持。
2.提高孩子的自主掌控感。首先,家长要放下“为了孩子好”的执念,不事事代劳,学会适当放手。比如,孩子鞋穿反了,家长不急于帮孩子穿上,可以教他怎么判断鞋子的正反;孩子不会绑鞋带,家长不要立即帮他绑好,尝试耐心地看他怎么绑,再一步步地引导他……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家长暂时不要不停纠正、挑剔,甚至责骂,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才不会不知所措。陈红礼认为,家长可以允许孩子有更多的尝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不断鼓励他勇敢地去面对、大胆去尝试,让他体验到自主掌控感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3.接纳情绪,提高孩子的担当力。孩子的成长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犯错,或者在孩子犯错后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至于因为害怕被责骂而不敢面对,并用哭闹、发脾气等负面情绪表达。这时候,家长可尝试与孩子共情,比如拍拍他的后背或者抱一抱他,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害怕,我们一起想办法应对”。接纳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认同他的情绪,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坚定地和孩子在一起,再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4.善待自己,自我提升。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爱自己、关照自己的家长,没办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为此,家长首先要善待自己。比如学习有意识地看见自己的情绪及情绪背后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感受到自己的状态不佳时,试着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不用执意做一个事事周全的完美家长。另外,放下那些固有的观念,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给自己更多的允许和接纳,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让自己在应对预料之外的情况时,更从容地面对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为孩子的“抗挫”做出表率。
“我女儿犯错被批评时,能哭半个小时。”“我儿子跟同伴玩游戏,输了就大发脾气,玻璃心……”看到孩子如此,做家长的比谁都着急。如何在相处中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让其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得起打击、扛得起挫折?就此,记者采访了晋江市平山中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红礼,一起来看看她分享的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