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海莲
每年春节前的“扫尘”是闽南家庭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将房子里里外外大扫除的同时,一些尘封的旧物也会随之出现,唤起关于匆匆流年的记忆。
兔年春节前,安海文史爱好者、70岁的汪建育就在“扫尘”整理旧物时,翻出了许多发黄的剪报,这些压箱底的剪报一张张记录的都是与举重相关的报道,大大小小足足有上千张。作为文史爱好者,汪建育有收藏一些安海文史方面的材料,经常为媒体和相关学者提供资料交流。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除了爱好文史,汪建育更爱好举重,这些举重运动相关的剪报便是他浓浓举重情怀的见证。
上千张举重剪报 花五天装订成册
当一张张发黄的剪报从箱底翻出时,汪建育想着再忙也要先把它们装订起来。这些剪报一部分是40年前他陆续剪下的与举重运动相关的报道。当时看到报道就剪下来放抽屉里,或者夹在书里,日积月累有了厚厚的一叠,但后来因为忙碌,汪建育无暇顾及它们,直到多年后在箱底再次“遇见”。
“这些剪报报道的内容集中在1986年至1991年。一部分是我自己剪的,一部分是买别人剪好的。”一张张翻阅整理,汪建育的记忆之闸也被打开,年轻时因为热爱举重,每当报纸上有相关新闻,他总是第一时间把它剪下来保存。如今,他又花了五天时间,将这些剪报一张张按时间、主题重新梳理,然后裁纸、剪贴、装订,变成了四本厚厚的举重运动剪报集。
“我把它们根据报道内容分成四个主题,分别是中国女举动态与成绩、中国男举动态、教练专访、运动员专访。现在里面都粘贴好了,就差把主题名称打印出来贴到封面上。”翻开已经装订好的剪报集,里面有当时各种举重赛事的报道,也有举重运动员的故事报道。“可以说那一时期中国的举重运动相关大事件都有。”
除了这四本还未打上主题、刚刚整理完毕的举重运动信息剪报外,汪建育早几年还装订了两本从《晋江经济报》上剪下来的相关报道,其中一本写着“晋江经济报·卷十一 2008年奥运会举重选拔及决赛报道”的装订本。这些相关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被粘贴并装订起来。
15岁自学举重 从业余选手到优秀教练员
厚厚的几本剪报集,每一页的内容都被细心地排列,一页一页都见证着汪建育对举重运动的热爱。他与举重的渊源,还得从少年时期说起。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举重运动并不盛行,但是,15岁的汪建育最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用水泥墩子练着玩。没有专业的器械,他们就变着法找重的东西来举。“后来,通过节约零花钱攒下了8块钱去石窟购买了一对石担,用锄头柄做杆。这一对石担有40公斤重,我们每天用它来练习。练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可以再加重的东西,我们就比谁举的次数多。”汪建育说,那时没有老师,他们都是凭着一腔热爱自学,“看《新体育》上面的动作分解,然后自己琢磨。”可是,毕竟是业余的,很多动作要领都没有领会到,练习时总是很吃力。“那时,邻里蔡厝村有一位从‘八一’队退役的举重运动员叫蔡炎欣,我想向他请教又不敢开口。”有一天,蔡炎欣经过汪建育家门口,看到他在院子里练习,便站在旁边看,看到汪建育在做上挺动作时很吃力,便出声道:“出肘时不要夹住,要抬高。”蔡老师的主动指点,让原本不好意思的汪建育很开心,此后便主动请他教自己一些动作要领。
有了老师的指导,汪建育练习举重就更卖力了。但是,有一天放学回到家,他却发现石担不见了,原来是被父亲丢掉了。“那时,家家户户都很困难,粮食都是定量的,本来年轻人正在长身体就不够吃,练举重要花更多力气,吃得就更多了,父亲说我有力没处使,家里负担不起。”
从那之后,汪建育一边读书,一边在菜粿作坊当帮工补贴家用,每天往返于学校和作坊之间,有时候累得只能在学校睡觉。但纵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举重,一有空就会跑到朋友家去练。再后来,为生活奔波时,他也很关注举重方面的消息,“看到相关的新闻都会剪下来,抽屉里、书里、箱子里都有随手剪下的相关报道。”
因为对举重的热爱,2005年,安海镇要成立举重队参加晋江市运会,镇里找到汪建育希望他能帮忙组建起一支队伍。眼看着离运动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哪里找合适的人呢?汪建育想到健身馆的学员、想到了安海钢材市场那些搬运工都具备了相当的体力,只欠动作要领。他开始去物色、游说,就这样,一支由健身馆学员、搬运工、泥水工等组成的8人举重小队成立了,没有训练场地,他买来橡胶垫把家里的院子变成了训练场,妻子变了后勤保障员煮茶水。虽然汪建育爱好举重多年,但也只是业余的选手,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其他人呢?于是朋友帮忙请来福建省举重队退役运动员兰志民来做指导。就这样,在兰志民的指导下,他和其他7名队员组成了8人小队上了赛场。没想到的是,这支临时组建的举重队却一举夺得团体总分的第一名。
2006年,晋江市少体校要在松熹中学设立举重基地,邀请汪建育帮忙。因为热爱,他没有推辞,于是物色苗子、组织训练、带队比赛成了后来15年里他的日常。“当时组建男队,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物色到二十几个合适的学员,一般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入手。”由于学员的年龄不能太大,他便到安海周边的乡镇,比如东石、内坑、永和的各个小学去物色。此后,他又创建了晋江有史以来的第一支女子举重队。在创建的前四年时间里,在与教练们的共同努力下,从以往参加地区举重比赛的落后名次,快速提升稳立于地区赛前两名。从以往没有输送过福建省体校省专业队的状况,突破为常年性的名额输送。
这些年来,晋江少体校举重队获得了无数的福建省、泉州市举重比赛的好成绩与荣誉,也在中国全国青少年分龄举重比赛中获得过男女组别的冠军。汪建育也因此获得了上级的表彰,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
不一样的“追星族”
从业余选手到教练员,汪建育说自己是举重的“追星族”。
这些年,除了收集举重相关新闻剪报以外,他还收藏了许多和举重相关的东西: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全国比赛的成绩册、近年来举重基地的成绩,甚至连举重比赛的秩序册都被他完好地放在文件盒里。
他的收藏里,有《1957年全国及世界举重运动最高纪录》《1958年波兰国家举重队和中国青年举重队举重比赛最高纪录》《1959年全国与世界部分国家举重运动纪录成绩》等相关资料,更有知名举重运动员和教练的签名,以及他与中国国内和国外知名运动员、奥运冠军的合影相片等。
“你看,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拔时著名举重运动员给我的签名。”汪建育拿出叠好的两件背心,摊开一看,其中一件上面是当时的中国国家举重队队员石智勇、张湘祥、乐茂盛、廖辉和总教练陈文斌等的签名。另外一件则是运动员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冠军后的签名,有张湘祥、廖辉的,也有陆永、龙清泉、陈燮霞、曹磊、李宏利、刘春红等的。看着背心上龙飞凤舞的签名,汪建育一脸的满足。作为举重运动的“追星族”,过去他经常到各地看比赛,“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电视上的举重比赛我几乎一场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