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晋江乡村振兴“她”力量
本报记者 施蓉蓉 曾周萍 赖自煌 王诗伟 许春 黄伟强 许金植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适逢全国“两会”,晋江市各界妇女群众也在热切关注这件盛事。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作风、更贴心的服务,当好“娘家人”,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巾帼力量,切实顶起“半边天”。
近年来,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浪潮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途上,晋江市各界妇女群众无私奉献、不惧挑战、执着坚守,始终以巾帼之智,诠释着最美的女性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村(社区)第一线 “她”用有为诠释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村(社区)是直面群众,也是和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地方。在村(社区)中,村书记、支委、网格员、村务等基层岗位上,不乏女性群体。也许我们能从以下几位扎根基层岗位的“她”身上,感受如何在基层岗位发挥“她”力量,推动村(社)各项工作,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
村里常住人口少,乡村治理力量不足,怎么办?深沪镇坑边村“90后”女支书赖文艺常常能找到“突破口”。“我们有新坑边人3000多人,要推动乡村振兴,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赖文艺说,在疫情防控期间,村企联动开展志愿服务,许多新坑边人加入进来,成为基层治理“新力军”。
这股力量让赖文艺对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有了更多思考,结合村情实际和各二级网格站点的分布情况,打造网格+“新坑边人”、网格+“党员”、网格+“妇联”三大主题网格。同时,还依托主题网格,设立“新坑边人驿站”“红峰驿站”等服务平台,为新坑边人提供各项免费的爱心服务。而坑边村刚成立3个多月的星火志愿队,队员主力就是新坑边人。
前段时间,看着村里华侨回乡建设的番仔楼,赖文艺有了新想法:建设村侨史馆,并积极促成“旅菲深沪镇坑边村同乡会”的成立,以侨建为抓手,加强海内外坑边人的联系,共同推进坑边村乡村振兴工作。
年轻女支书干劲十足,罗山街道华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宝华也十余年如一日,爱岗有为。
“这个事情要尽快解决。”“赶快处理,群众不能等。”……在工作中,王宝华始终保持着一股韧劲,这也是一名退伍军人的“后遗症”。
凭着军人身上的韧劲和毅力,王宝华遇事不怕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带领社区打造“党建+”邻里中心,为居民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成立幼托机构,解决居民家门口“托幼难”问题;打造“长者食堂”,为社区老年人、居民提供就餐等服务;推出“网格化+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模式的基层服务站,把社区的每一个退役军人都标注在网格化服务分布图上;组建多支志愿者队伍……
在基层,像王宝华一样在基层扎根多年的女性还有很多。
“补助发下来咯!”还没踏进大门,村民陈老伯便听到金井洋下村妇女主任施培秋激动又急切的报喜声。家人相继因病离世,陈老伯家中仅剩孙子与他共同生活。施培秋常常上门了解陈老伯家中需求,敦促孩子认真学习,协助申请相关补助。这也是在村务工作上坚持了24年的施培秋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24年间,施培秋先后担任计生管理员,村委、文书,如今是洋下村的组织委员、妇女主任。她经常入户走访村民,替村民解决烦心事;认真组织各项妇女健康筛查活动、慰问关爱活动;积极协助村民申报各项政策补助。施培秋认真负责、不怕辛苦的工作态度获得大家的认可,村中妇女都把她当“小姐妹”,老人们都把她当“小棉袄”。
在村(社区)行走,我们常听到“群众之事无小事”,但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把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放心上的巾帼网格员,才让群众更暖心、网格更和谐。
“群众利益无小事。拆除危房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深入群众、多方面考虑,既要让房主明白危房的安全隐患,也要找到房主利益和诉求的平衡点。”近日,在陈埭镇洋埭村,第一副网格长黄丽娟和网格员正一同研究着一栋危房的拆除工作。
黄丽娟和网格员讨论的是一栋由5户业主合建的老厂房,经过勘查,厂房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安全隐患,须拆除整改。由于房屋为多业主共有,因此前期工作量也多了起来,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入户。
黄丽娟虽然是一名“加入”陈埭仅2年的“新晋江人”,但日复一日地参与“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治理工作,让她深感责任在肩,也更坚定地走在“网格”里。
“莉啊,楼上邻居家的小朋友,每晚动静太大,能不能帮忙说一声。”梅岭街道梅庭社区世纪华廷网格里,每次来到网格办公室,网格长陈莉莉总能接到居民的“投诉”。
“好的好的,我帮您去沟通一下。都是邻里,大家相互担待下。”在笔记本上记下厝边反映的问题,陈莉莉转身就来到事主家,轻声细语地将问题给化解了。
“小区里的事都不大,只要用心、耐心去化解,问题就不会变成邻里矛盾。”陈莉莉说。
“我的网格我的家。”作为社区的妇联主席,也是世纪华廷网格的网格长,类似的邻里矛盾,陈莉莉每月都要处理20多件。为准确掌握网格住户动态、做好网格鼓舞,她每天坚持走访摸排,每月定期召开网格民主协商议事会,用行动推动网格的蜕变,让“网格员”成为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热心公益慈善 “她”用大爱绽放力量
晋江是实体经济的沃土,在晋江各个村(社区),女企业家的风采同样令人瞩目。她们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捐款捐物,在乡村建设、敬老、教育等方面,不遗余力做慈善。巾帼不让须眉,在市镇村的大小活动中,巾帼志愿服务队从不缺席。她们有热情和温情,刚毅且温柔,总是无私奉献着。
“太感谢你们了,每年都来看我们。”3月2日上午,磁灶镇岭畔村敬老院里,岭畔村妇女关怀基金会创会会长苏淑敏带着巾帼志愿者前来慰问这里的老人,为他们送来慰问金,和他们拉起家常。
这已是该基金会连续多年走访慰问村里敬老院的老人,每次看到巾帼志愿者,老人们都难掩喜悦之情。
岭畔村妇女关怀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前,苏淑敏等人借着村里开展妇女节活动,发出成立基金会的倡议,以此扶贫济困,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有需要的厝边。
成立基金会倡议很快得到村里其他妇女同胞的响应。当年,30多位热心女厝边自发捐资近50万元,成立了磁灶首个村级妇女关怀基金会,并积极投身贫困户、困难大学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受到厝边的广泛认可。
十年间,岭畔村妇女关怀基金会常态化帮扶贫困对象150多人,累计发放慰问金、救助金近70万元,成为四方邻里口口称赞的慈善机构,基金会成员也从最初的数十人壮大到如今的110多人。
“岭畔人向来乐善好施,看到村里慈善协会成立以来始终热衷公益,我们妇女同胞也希望能为此出一份力。”苏淑敏说,或许基金会的能力有限,帮扶的受众还不是很广,但只要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人,不管是十年、二十年,还是更长的时间,基金会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初心不改,柔情更坚。岭畔村妇女关怀基金会可以说是晋江女性群体热心公益慈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
从池店巾帼群英联谊会成立至今,林丽萍一直担任会长。尽管生意繁忙,但是她一直热心慈善公益事业。
10多年来,林丽萍带领巾帼群英联谊会的成员们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与“母亲健康1+1”、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关爱困境儿童、“党的关怀‘照’我星”等项目,常年帮助贫困妇女、学生、儿童等群体,无论是“两癌”妇女、贫困母亲,还是贫困大学生、孤儿、“星星的孩子”,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她们主动走入贫困家庭,传递社会温暖,组织慰问贫困母亲、帮扶困难大学生,有的还帮扶贫困母亲盖房子、结对帮扶贫困生等。
林丽萍说,女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池店巾帼群英联谊会将会坚持用巾帼力量帮助、温暖更多人。
内坑镇妇联兼职副主席、晋江市女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凌碧霞也是一位多面能手。她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在助力疫情防控、助教助学、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承担着社会责任,释放着她能量;曾策划古风雅韵汉服秀活动,组织内坑女性职工代表参与,以汉服之美点亮巾帼自信,绽放新时代内坑女性的别样风采,节目活动深受在场各类女性的赞扬和喜爱,也给更多女性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
此外,还有安海前埔村妇女儿童发展促进会、东石萧下村巾帼服务队等妇女团体,凝聚起“她”力量,传递大爱和温暖。
乡村这么大 “她”用努力浇灌梦想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推进,这片沃土也成为就业、创业的热土。如,非遗传承人守护乡土文脉;现代化农业吸引更多身怀技术的新“农”人扎根土地;乡村旅游带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等。她们用坚持、努力和拼搏,在晋江的乡村安放梦想和人生。
近日,在东石镇梓源农场碧绿的田地间,10多名工人正忙碌着采收胡萝卜。一车车刚采收、品质优良的胡萝卜,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梓源农业公司党支部书记、福禧种子公司总经理彭雪娟也埋头其中,细致地查看着胡萝卜的综合性状。
“今年,我们自主选育的‘禧红202’胡萝卜新品在电商平台更走俏了。”彭雪娟说,这让她更加鼓足了胡萝卜新品选育的信心。
2012年,彭雪娟从福建农林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就开始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型人才。后来,她还加入福建省科特派胡萝卜甘蓝新品种引进及示范服务团队,投入到新品种选育工作中。彭雪娟说,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通常需要十几二十年,很考验大家的工匠精神和乐观精神。
试种新品、采集数据、推广技术……在梓源农场工作的4年多来,依托方智远院士工作团队的技术支持,彭雪娟接触了800多个国内自主研发的胡萝卜新品种,希望从中找到一款适合闽南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优质胡萝卜新品。
“在试种了300多个品种后,2021年春季,我们发现‘禧红202’胡萝卜不仅有非常好的综合性状表现,而且品质方面的优越性也很大。”彭雪娟说。
经过试种和推广,如今,这款被誉为装着“中国芯”的“禧红202”胡萝卜,已经从试验田走向了大众的餐桌。这不仅打破了晋江胡萝卜种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也让胡萝卜亩均种子价格重回千元以下,降低了农户的投资风险。
彭雪娟扎根泥土,助力胡萝卜装上“中国芯”,而“90后”女生魏煒种植甘蔗,则是希望能重现家乡的文化原力,助力乡村振兴。
种甘蔗、制糖、宣传“凤池糖”……已经成为池店镇池店村“90后”女生魏煒每天的日常。
池店镇古称凤池,大约600年前,池店村慈善家李五,带领民众种植甘蔗,传授制糖技艺,再收集蔗糖远销到浙江、京津一带,他贩售的糖也被称为“凤池糖”。李五因贩糖富甲泉郡、乐善好施的故事传颂至今,感染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魏煒。
“从小到大,我念书的学校是李五后人捐建的,村里的慈善组织是李五后人捐款而自发形成的。李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对池店村的滋养已深深融入大家的血脉。”魏煒认为,李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是唤醒乡村振兴的原力,而明朝就名扬海内外的“凤池糖”,则是讲述乡村文化很好的载体。
为了再现基于福建省级非遗“李五传说”文化基础的“凤池糖”,魏煒跑遍了洛江、南安、内坑等如今还有较为传统制糖技艺的地方,和制糖老师傅反复探讨研究,终于在2020年“复刻”出了“凤池糖”。
“我现在开始尝试做数字乡游、数字党建,结合以‘糖’为中心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动线的模式,吸引更多人了解老村,并走进老村,从而激起村民的乡创热情,让老村焕发活力。”魏煒说,希望有更多人“回流”家乡,一起从事乡创事业。
科技为农业赋能,文化为乡村振兴“打底”,龙湖来旺良品堂负责人洪明选,通过推广扶持传统乡村手作食品,带动手工艺人再创业,将“小作坊食品”打造成特色乡村品牌。
“手工面线、蒜蓉枝、风吹饼、麻粩、米糕、绿豆饼……”细数着目前正在出售的传统手作食品,洪明选不由得笑了,“太多啦,有四五十种。当前在基地制作的老师傅就有十几位。”
洪明选说的基地,是位于龙湖镇的晋江来旺良品堂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这里有开放式的观光工厂,这也就是这十几位老师傅的工作所在。
“这里面有不少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食品大多是家庭作坊手工制作,无法铺开量产。”洪明选说,如何让这些受街坊喜爱的食品制作更规范,走得更久远,便成了她的心事。
随着来旺良品堂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投用,洪明选的心事变成了“好事”。
“我们在基地开辟了一块2000多平方米的场所,用来制作传统手作食品,并由基地统一申请相应的制作食品的资质,然后将这些场所提供给十几名老师傅使用。”洪明选说,制作出来的食品,师傅们可以依托来旺的门面出售,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场所,来旺一直没有收取租金。
“这些传统食品是一代代人的乡村记忆,更是一代代人赖以为生的技艺。”洪明选说,令她欣喜的是,基地实实在在让老师傅们受益。
此外,来旺也一直在探索更多模式,如开展政企合作,和福林村一起打造研学基地,为乡村振兴再添力;开展公益事业,依托来旺“囍”文化妇女儿童体验点,在传统节日开展亲子体验活动等。来旺也被授予晋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福建省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