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英林62岁洪春晓

古厝换新颜 留住旧时光

不久前,本报一个名为《震撼!三角梅绕三层厝?》的视频火爆出圈,视频里绕着三层楼盛开的三角梅让人叹为观止,而主人屋里的“厝中厝”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许多人慕名来到主人家中,只为一睹视频中的景致。

“最近很多人来参观,我也很乐意和大家分享。”主人洪春晓很高兴自己多年来用心打造的“老厝时光”有人能够喜欢,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闽南古厝、了解过去的建筑是他一直的心愿。然而,这个人们争先打卡的网红小院却不是一日造就的,而是洪春晓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修复、改造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网红小院背后的故事吧。

“最美庭院”火出圈

在晋江英林龙西村,说要找洪春晓的院子,村民们都知道并会热心地给予指引,“树很多的那家就是。”果然,还没到院子,远远便能看到绿树掩映;院门外,一块“最美庭院”的木牌挂在转角处,这是三年前,晋江市相关部门开展的“最美庭院(阳台)”评选活动中获奖的见证。

走进院内,红砖古厝、石头楼房的两幢不同风格的房子在院子并排而立,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植物,绿意盎然,充满了生机。而最醒目的自然是那棵绕了三层楼的三角梅。洪春晓的三层石头楼房建于1986年,建好后就种下了这棵三角梅。“它长到二楼的时候开始分枝,我就想着给它引导一下,把一边的分枝横向固定,另一边竖向固定。”洪春晓说,当时他也没有想那么多,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力旺盛的三角梅按着他安排的“道路”茁壮成长着,长成了如今的模样,“到了花期,整座楼都是红花绿叶,像是戴上了花环一般。”

这株壮观的三角梅为洪春晓的小院添色不少。而洪春晓的精心照料和细心裁剪,也让小院的一草一木都显得与众不同。“我把很多被废弃的建筑构件拿来当种花的容器,你看这个花盆,这是以前绿釉栏杆,破了我就给它填上土改造了一下。”在洪春晓的用心打造下,旧栏杆、石磨、水缸、木窗成了院子里的一部分,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才有了眼前的“最美庭院”。

改造“古厝”留住时光

在小院里,一座两层红砖古厝格外醒目,闽南独特的出砖入石砌墙、燕尾脊的屋顶,将闽南建筑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洪春晓最为得意,也是最为心喜的“作品”——他自己设计,用数十年来积累的旧建筑的石头、红砖、木头等材料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这里原来是一幢铁皮屋。2018年,我想着怎么把它改造一下,就想到了之前收藏的各种建筑构件。如果能建一座红砖古厝,把收藏的建筑构件还有老物件都融入其中,物尽其用,又能展现出它们原有的风貌,那不是很有意义吗?”这个想法在洪春晓的脑海中一出现便挥之不去了。他说干就干,立刻开始设计,并到处去收购别人废弃的石头、红砖、木头等建筑材料。

在洪春晓家中,原本就有许多旧建筑构件和古物件。那是他数十年收藏下来的。“早些年看到别人的古厝翻建,很多老东西都被遗弃了,觉得可惜,便挑拣回来。后来看到喜欢的也会去买,慢慢就积累下来了。”洪春晓从小就是在闽南的红砖古厝里生活长大的,18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打石工人,辛苦打拼了大半辈子,一直难忘古厝里的生活。对古厝的一砖一瓦有着特别的感情。强烈的情感及喜爱,让他成了村民眼里爱“收破烂”的人。这次要将铁皮房改造成古厝也引来了村民的不解:“人家都要盖新房,他偏偏要盖古厝?”在各种不看好的声音下,洪春晓还是坚持自己的改造之路。他用老石头、红砖、木头盖起了古厝,又用旧时眠床改造成茶桌、茶椅,在古厝里修建柴火灶;把收藏的各个不同年代的充满闽南特色的衣柜、橱柜、装饰画等生活物件摆到古厝内,将过去的闽南家庭格局还原,这座两层红砖古厝俨然是“闽南生活博物馆”。

现在,62岁的洪春晓最喜欢在这个古厝里泡茶聊天,仿佛回到了儿时。“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很多装饰物都能轻易买到手,但是这些老物件却是花再多钱都买不来的。这些古物件老构件通过古厝展示出来,能让更多人看到,是我最大的希望,毕竟收藏的东西束之高阁堆在一边是没有意义的。”洪春晓说改造古厝,只为留住过去的记忆,留住老厝时光,让未来的人住在高楼大厦里还能知道过去的家是怎样的。

巧手修复红砖雕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厝的墙上,那一堵堵精美的红砖雕都是洪春晓自己修复的。十多年来,洪春晓自学修复技术,已经修复了30多堵红砖雕。

“这是收来的第一幅作品,你看这个砖雕多么漂亮,上面的花鸟看起来跟活的一样。”十多年前,洪春晓在一个古厝的拆毁现场看到了这幅砖雕,当时,砖雕已经被破坏,有些图案已经不完整了。看着栩栩如生的砖雕要被敲掉,他立刻找到古厝主人,把砖雕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捡回来了。回到家后,洪春晓尝试着把砖雕拼接起来,却怎么也拼接不完整。“砖雕都是刻在一块块红砖上的,脑海里要对图案有个概念,才能在破碎的图案中将红砖一块一块拼起来。”经过不断努力,洪春晓终于拼好了这个砖雕,“你看看这个图案,要在砖上雕刻出这么形象的图案可以想象得花多少工夫。这种全部都是手工做的,如果没有整理起来就这么没有了,非常可惜。等到后来这些老的东西都消失了,后辈就不会懂得以前是怎么样的,哪里还有看到这么美的物件呀。”自此,洪春晓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砖雕。

收集回来的红砖雕几乎都是残缺的,洪春晓从学着拼接开始,到学着修复。他学会用红泥修补图案,又学着接拼接好的红砖雕并涂上白灰凸显,“最早用的腻子粉,一干就裂开了。有一次去和村里的老人家聊天,老人家说过去都是用草木灰来涂的。”于是,洪春晓开始去寻找草木灰的制作方法,终于在多次试验之后,配置出了合适的白灰。至今,他已用自己调配的白灰修复了30多堵红砖雕,并且把这些红砖雕“挂”上了墙,展示出来,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

如今,一有时间,洪春晓就会在院子的角落里耐心细致地修复着每一块收集回来的砖雕。那里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里面堆放着各种工具,还有来不及修复的老建筑构件。“修复一幅要一个月的时间,主要还是拼接最花时间,但是能把一幅破旧的作品拼完整我就很高兴了,很有成就感,花再多时间也是值得的。”洪春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