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励煊 朱艳 沈茜 施蓉蓉
17日18时3分,航班MU6345降落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来了来了!”18时18分,等待的人群激动起来。随着福建蓝天救援队9名勇士走进机场商务厅,等待已久的亲人们纷纷上前,与凯旋的勇士深情拥抱。
郭辉耀伸出手臂搂住妈妈,拍了拍她的肩膀。父亲杜庆煌一把搂着归来的儿子杜晓航,不让他看见自己眼中的泪水……
热闹的人群里,勇士和亲人都没说话,简单的拥抱胜似千言。
2月6日,土耳其一天内两次7.8级强震,最高烈度达到Ⅸ度(9度)。顷刻间,平地被扭曲,房屋被震塌,数以万计的灾民有的被困于残垣断壁下,有的在凛冽寒风中无家可归……
地震无情,大爱无疆。距离强震不到24小时,万里之外的中国晋江,杜晓航、吴加克、冉小德、郭辉耀、林志阳开始办护照、整装备……开启“逆行”之路——挺进土耳其,提供专业救援。
一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跨国救援就此展开。
出发 星夜兼程挺进震区
这次地震是当地100年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之一,也是晋江瑞桐蓝天救援队的首次国际救援。“我们必须争分夺秒!”队长杜晓航说。
“我报名!”“我报名!”……6日20时,接到中国蓝天救援协调中心的地震救援通知后,杜晓航立即电话通知有相应资质的队员报名。前路艰辛,队员们报名却十分踊跃。
6日22时,吴加克、冉小德、郭辉耀、林志阳确定报名,加上杜晓航一共5人。杜晓航丢下生意,一边忙着准备团队的装备,一边马不停蹄地前往福州协助办理5人的护照;林志阳是驾校老师,他当即和学员沟通,将驾照考试延期;郭辉耀是龙湖镇溪村支部委员会委员,口头交接工作后,他便赶回家收拾衣服;四川人冉小德开了两家餐饮店,他放下店里的生意,也没跟家人说,立马着手准备;从事装修行业的“90后”吴加克瞒着父母,只跟正在装修的业主做了沟通……
“如果提前告诉他们的话,我可能就去不了了。”吴加克笑着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瞒着他们报名,直到在迪拜上飞机前才告诉父母。很快,他就收到了来自家人朋友的关心问候。
“我知道自己说得越多,他们会越担心,所以对于他们不断的叮嘱问候,我只是简单地回复‘好的’‘好的’。”就这样,带着家人朋友的嘱托和叮咛,吴加克走向震区投入救援工作。
7日晚上10时,正准备睡觉的杜庆煌突然接到儿子杜晓航的微信,称他已经到广州白云机场,马上要前往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杜爸爸盯着屏幕,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以前,他也经常外出救援,也很危险,但是都不太担心,因为都在国内,有事还能过去帮忙。这次去国外,情况不明,真是很担心。”
“我们做志愿救援工作这么多年,家人担心是肯定的,但是他们也知道拦不住,只能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杜晓航说。
此次海外救援,福建蓝天救援队共派出9人,其中泉州选派6人,5人来自晋江蓝天救援队,都是有过多次救援经历的老队员。2019年,杜晓航参加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大比武”,其所在的地震救援科目小组就曾获得福建省第一名。
为了做好救援工作,5名队员均携带了地震救援单兵装备。因担心当地通信受阻,晋江市应急管理局为救援小组提供了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并建立工作微信群,与队员们保持联系。
晋江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黄田新说,这段时间,他们及时跟进了解队员们所处位置的具体经纬度、每天的救援工作和身体状况,并及时转告其家属,让后方安心。
7日晚,5人分两组抵达广州后,在白云机场与中国蓝天救援队其他队员会合,组成第一批救援队,再经迪拜中转,于8日晚顺利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9日0时7分,他们又从伊斯坦布尔机场乘航班安全抵达阿达纳机场。
当地气温零下8℃,飞机滑行时,他们听到机长的声音:“感谢中国的救援队来土耳其救援地震中受伤的人们,我非常感动,我代表土耳其人民感谢你们!”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里,他们乘坐大巴奔赴震区马拉蒂亚。
9日12时45分,一行人抵达驻地,是一所学校。当地的救援队也在这里,中国蓝天救援队将与他们一同展开联合救援。在驻地,他们吃了一天中的第一顿饭——早餐。
15时16分,杜晓航被编入搜索二组,其他四名队员暂时在营地待命。
15时59分,搜索二组带着翻译国肯,一行9人携带雷达生命探测仪、撬棍等工具前往救灾点。
历经近40个小时的辗转奔波,救援正式开始。
救援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
马拉蒂亚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但因为不是震中,极度缺少救援队,很多坍塌的房屋亟待救援。当时,中国蓝天救援队是前往该区域的唯一国际救援队。
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先遣41人被分成三组,晋江蓝天救援队5名队员与泉州蓝天救援队1人、政和蓝天救援队1人、寿宁蓝天救援队2人、陕西蓝天救援队2人及翻译人员1人组成第三作业小组。土耳其当地商会人员、华人华侨志愿者、翻译等40多人协助蓝天救援队开展相关工作。
9日16时55分,杜晓航和搜索二组的队友抵达第一工作点,用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生命探测。
“嘀嘀嘀……”仅仅5分钟后,警报声响起,一个显示生命的红点不停地在仪器上闪烁,“1.57米”的字样显示着幸存者在地下的深度。
队员们既兴奋又激动,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展开救援。撬棍不够,大家徒手开挖!
然而,兴奋过后,失望接踵而来——当天,队员们通宵搜索出5个可疑信号,最终仅成功救出一人。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很多疑似信号点,最后或消失或被排除。
最让杜晓航难忘的,是10日的一次救援。
当日19时26分,地震90个小时后,在一处倒塌的房屋中,土耳其军方用红外线成像搜索到一处疑似生命信号。随后,杜晓航和队友两次确认了幸存者的存在。更让人激动的是,对方还能与他们呼应。
“下面有人吗?有就敲一下。”
“哐!”
大家高兴极了:“你在第几层就敲几下!”
废墟下,很快又传来2次敲击声……
虽然此地极度危险,旁边一幢房屋已经开裂,墙体外九成瓷砖已掉落,剩下的瓷砖也在不停地往下掉,但没人在乎这些。大型机械不能上,就轮番用内燃切割机器、电镐、电钻、液压剪……为了尽快救人,救援组同时打开三个工作面,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早上7时53分余震来袭,大家才不得不暂时离开。
余震后,幸存者再也没有作出回应,而墙体上的瓷砖掉落速度却在加快,奋战了一夜的土耳其军方救援人员回营地休整,但杜晓航却不甘心。
此时,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二批救援人员刚刚从国内赶到现场。杜晓航向大家说明了情况,分析了现场情况和各种危险后,他说:“我们不甘心,但也要理性。要继续做的,出列,跟在我后面!”紧接着,60多名队员全部出列,现场响起掌声和道谢声。
杜晓航挑了8名队员和当地救援人员一同继续救援,从七楼破拆到一楼,最终找到了人,但对方已没了声息……
一个生命在自己面前消失,杜晓航说:“当时没有任何心情,就是无比失望。”
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出现在救援过程中……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从废墟中搜救出一具又一具遗体。
“能挖出遗体也是对家属的慰藉。”为了保证遗体的完整,不造成二次伤害,同时照顾家属的感受,挖掘时,队员们都格外小心,花了很多时间。这些细节,家属们看在眼里。接到遗体后,很多家属泪流不止,但仍会通过翻译向救援队道谢:“谢谢你们,把我们的家人带出来。”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