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雯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晋江市《24小时城市书房:打造“不打烊”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榜上有名,为福建省唯一入选案例。
2016年,晋江市率先在全省开设第一家24小时城市书房,2018年将“建设10家城市书房”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通过发动各界联动共建,晋江已在学校、社区、商场、景区、企业等场所建设11家24小时城市书房,为市民打造可休闲可阅读的“家门口图书馆”。
这些城市书房风格迥异、别致精巧,它们或是嵌入红砖古厝的五店市,或是坐落于三创园,面朝龙泉书院,又或是毗邻白塔与安平桥相映。在城市书房,你可以捧起书寻一隅之地,伴着传统韵味放空心境,亦可以铺开学习用品,在恬静的环境中才思泉涌,还可以任思绪万千,将身体放松于书房之中,品味城市底蕴的同时休憩心灵。
晋江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案例入选,是晋江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构建“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下获得的一个国家级荣誉,树立了公共服务领域践行“晋江经验”的典型。
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晋江市图书馆,不仅在晋江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更以她的品质俘获着读者的心。
“如果中国每一座城市的图书馆服务都能像晋江一样,那我想中国人的素养和知识储量会在全球占有一定位置。”这是新晋江人张彩霞在晋江市图书馆读者意见簿上写下的一段文字。
2019年底,原本在北京工作的张彩霞带着孩子来到晋江与丈夫团聚,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了晋江市图书馆。当时,张彩霞带孩子到晋江市图书馆参加活动,活动中有一个和授课老师合影的环节,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帮小朋友们拍照,“像我们帮别人拍照,一般拍好把照片传过去就可以了,但他们不是这样的。他们给每个小朋友都拍了合照,一个不落,然后主动找我们要邮箱地址,发过来的照片特别清晰,孩子的表情也很好,一看就是精选过的。当时我就觉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真的很有心。”(下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