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雯
民间沃土 滋养文化之花
“南音登上春晚,8名晋江籍演员参与其中”“演员赵丽颖在梧林体验掌中木偶”“晋江元宵民俗活动上央视”……癸卯兔年正月,晋江传统文化频频登上热搜,亮相国人面前。
人们不禁对这座以民营经济而闻名的城市充满好奇:它是如何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让传统文化也葆有蓬勃生机?今天,记者就带着大家一同走进晋江传统文化,探寻其历久弥新的密钥。
今年元宵,“天公不作美”,雨水淅沥,却阻挡不住市民游客的热情。在梧林,烧塔仔火焰熊熊,德越宅里掌中木偶栩栩如生;五店市传统街区,市民或撑伞或着雨衣,提着花灯欣赏婉转悠长的南音曲……
每逢春节、元宵等民俗节庆,添丁、寿诞等仪礼,晋江人喜欢邀请高甲戏班演出。每年正月是晋江高甲剧团最忙碌的时候。在晋江,注册登记的南音社团有12个,这些社团大多是由民间自发组成,众多爱好南音的“弦友”时常齐聚一堂,以乐会友。
生于民间,兴于民间。晋江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追寻,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传统文化之花,使之繁茂生长。这种喜爱和追寻,还随着华人华侨的脚步走向世界。
2000年,晋江南音艺术团团长陈铭伟随团到菲律宾演出。演出过程中,除了热烈的掌声,有一幕情景至今让他难以忘怀。“当时台下有一位老华侨,听得泪流满面。后来在为我们接风的时候,他一直说感谢我们,让他在异乡听到了儿时母亲的摇篮曲。”而早期晋江民间南音社团的大楼,大多是由华侨捐资建设的,在深沪御宾南音社、金井无荒阁南音社等地,至今仍可以看到当年参与捐资的华侨姓名及照片。
无论是南音、高甲还是掌中木偶,都是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这也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传统音乐和戏剧,更是乡音,是乡愁,是海内外500万晋江人的情感寄托。
新旧交融 注入不竭动力
传承是根本,创新是出路。让传统与创新并行,是晋江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密码。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原汁原味”被晋江几位非遗传承人反复提及。
作为非遗传承人,陈铭伟时常在思考,“如果只顾着迎合市场一味地创新,那经过若干年,后人认知的传统其实是现在的创新,而不是最初的传统,这是不是就失去了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意义。”
如何坚守传统,保持原汁原味?首要的便是守住传统曲牌。2003年,晋江决定由相关部门、文化馆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统谋重新整理、编校《弦管古曲选集》等书籍,有效保存南音曲目的家底,为普及传播南音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原汁原味并不等同于故步自封和一成不变,而是在坚守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对其进行拓展、创新,激活其生命力。
2020年,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在创立10年之际,便创新推出了南音舞台剧《印象闽南·玉兰花开的地方》,将南音与高甲戏、童谣和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创新性地融合,让非遗南音不仅“好听”,也能够“好看”。
“面对受众面更广的舞台,我们就会选择适当的创新,以求达到推广的目的,先让群众走近南音,然后我们再去呈现原汁原味的传统南音,带领他们走进南音。”陈铭伟说道。
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要想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来,这边再侧身一点,脸要面向观众。”近日,在晋江戏剧中心高甲剧团排练厅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道成正在指导刚入团的年轻“老生”演员排练。今年78岁的姚道成早在2005年便从晋江高甲剧团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来。
“我们按行当对演员进行分组培训,返聘老前辈回来任教,每一个行当都有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带着他们。”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庄伟国介绍。
《李东假巡按》《女中魁》《仲夏夜之梦》……2022年,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接连排练新戏,起用年轻演员,为其搭建展示平台,历史悠久的掌中木偶戏变得越来越年轻。
2022年10月8日,在西园街道赖厝社区戏台前,台下一片人声鼎沸,这是《李东假巡按》的首场演出。与以往剧目不同,这一出新戏起用了大批90后新人演员,占据演员总数的一半。
演出开始前半个小时,剧团中年纪最小的演员王永铭还在幕布后对着剧本反复练习台词。作为新人演员,二号角色的扮演让他感到不小的压力。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负责人尤天相认为,“要多给新人演员‘挑大梁’的机会,让他们在实战中增长经验,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
“老人带新人、新人挑大梁”,这样“新旧交融”的模式,让晋江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越发壮大。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