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给你的金融信息加把“锁”

理财课堂

“申请房贷被拒,原因竟是小额贷款申请次数过频;随意点击不明来源信息,下载不明软件,继而落入不法分子陷阱……”如今,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在大数据时代面临诸多挑战,不少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容易泄露个人金融信息,造成个人资金损失。作为个人金融信息的所有者,金融消费者应掌握个人金融信息的基本常识,增强防范意识及能力,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本期,我们聊聊如何对个人金融信息泄露说“不”。

谨慎对待网络借贷平台

王先生前往某银行申请住房贷款被拒,理由是其个人信用报告显示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查询记录和贷款审批未通过记录。打印个人信用报告后,王先生发现存在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以“贷款审批”为由的多条查询记录。王先生仔细回想,确实曾经浏览过这些公司的网站或App,希望进一步了解其贷款业务及可申请的贷款额度,尚未申请办理,但在某些页面点击了“同意”按钮,点击前未详细阅读页面内容,这才导致其申请房贷被拒。

上述这则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典型案例,便是随意授权造成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常见情况。少数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平台要求消费者点击同意有关协议的按钮后方可进入,利用消费者急于浏览了解具体贷款业务信息、少有耐心通读全部内容的特点,在冗长的格式条款中嵌入“套路”,如贷款前中后环节征信查询、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金融信息、将消费者金融信息用于其他用途等概括授权条款,此类条款常采用灰色小字,在隐蔽位置以不显著的方式展示,在合同有效期内及合同终止或解除后持续有效,无法返回查看、复制、下载、保存,且默认选择同意,导致消费者虽点击“同意”,却在本人“不知情”情况下授权了其对个人金融信息的处理。

消费者点击小额贷款网络平台的“同意”按钮需谨慎,需增强自身信息安全权的保护意识,认真阅读并理解协议条款,理清授权内容及时效范围,了解所同意事项的可能后果,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或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否则不仅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记录进而影响正常信贷,还存在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隐患。

不随意点击不明短信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另一则案例也极具代表性:市民王某收到一条以10开头的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为某银行因网银升级,提示其更新手机银行App版本,并附上下载链接。王某没有过多怀疑,即点击下载安装,下载后的App操作界面与之前使用的手机银行App一模一样。王某遂按提示登录账号,如实填写手机号、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个人金融信息。不久后,王某查询卡内余额发现已被转走。

不法分子往往将木马病毒伪装成银行的手机银行App下载渠道,通过仿基站以更新版本、下载可兑换积分等为由群发短信给消费者,或投放于非官方的软件市场、网站、论坛等,引诱消费者点击下载。一旦消费者点击,可获取银行卡号、支付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金融信息的木马病毒便会植入消费者手机,不法分子将利用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进一步实施不法行为。

消费者应通过银行官方公布的正规渠道下载手机银行App,切勿轻信未经认证的软件,切勿随意点击论坛、短信内的不明下载链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单日及年度银行卡转账限额。

对个人金融信息泄露说“不”

金融消费者切勿出租、出售、出借、购买个人银行卡、支付账户,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金融信息,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个人金融业务。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金融消费者务必在复印件上注明用途及期限,以防被挪作他用;在下载App或登录各类网站时,务必谨慎填写个人金融信息;在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金融业务单据前,务必完全撕碎或使用碎纸机销毁。

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时,又该如何补救?首先,应第一时间修改重要的密码,如银行卡密码、手机银行登录密码、支付密码等。若发现银行卡或支付账户被盗用,应及时拨打银行客服热线挂失或冻结账户,而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报警。其次,对于收到的不明邮件、短信、电话等,应保留邮箱地址、电话号码等有用证据,若个人金融信息被违法利用,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切勿轻易相信要求转账、付款等信息。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