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刚刚过去,元宵当天的热闹情景犹在,赏花灯、烧塔仔、攻炮城、数宫灯……各种民俗活动让晋江热闹非凡,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在晋江东石镇,梅峰村型厝的“舞香龙”民俗活动成为今年最吸睛的活动之一,吸引了无数人前去围观。元宵当晚,舞动的香龙在雨幕中幻化成流动的火龙,人们围着香龙开启了狂欢模式。
在围观人群中,有一位老人默默看着香龙舞动,他,便是这一条香龙的制作者——76岁的蔡文顿。作为型厝村舞香龙民俗活动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村里元宵活动用的香龙都是由他扎制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个制作“香龙”老人的故事。
元宵盛事背后的守护者
元宵“舞香龙”是梅峰型厝村一项独有的民俗,也是村里元宵游灯的重要内容,自北宋刑部尚书颜怿建村以来,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10年,东石“舞香龙”民俗活动被列入晋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驱病邪、庆丰收、求吉祥,一条“香龙”承载了型厝村民们的新年欢乐,也承载了人们对红火生活的祈盼。因而,负责制作香龙的蔡文顿无论是制作前还是制作后,对这条香龙总是特别用心。哪怕元宵过去舞香龙活动结束了,蔡文顿还是闲不下来。正月十六早上,他便忙着让人把插在香龙上的香拔掉,并把香龙运回位于不二庵的制作场地。
“龙须都被香烧到了,这里也烧了。龙嘴里插烟花的弹簧也掉了。”蔡文顿检查着香龙,龙身上依稀可见昨晚激烈舞动的痕迹。但是,因为扎得十分坚实,香龙整体依然很结实。“这条香龙有28米长,主要由稻草、麻绳和铁丝扎成,有15节,每节用木棒支撑。”蔡文顿说,舞香龙开始之前,香龙周身要扎满点燃了的特质香,所以香龙必须扎得十分紧实。“香龙很重,一条香龙往往有一两百公斤重,所以舞龙的都是青壮年,几十个人轮流替换上场舞龙绕村游行。”
蔡文顿说,香龙扎得好不好,要看历经了激烈的舞香龙活动后,“龙身”会不会散架。所以他习惯在活动结束之后看看撤下来的香龙,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以期在下一次扎制时更加注意。“香龙是用稻草扎的,天气一潮湿,很容易发霉,所有活动结束后要把香龙身上的稻草拆下来,只保留当龙骨的麻绳,下一次舞香龙时再重新扎。”
用300斤稻草8天扎成
眼前这条完成了使命即将被拆掉的香龙是蔡文顿花了8天时间扎成的,其中龙头的工艺最为复杂,光是龙头便要扎两天。
这还不算准备材料的时间。年前,蔡文顿便忙着购买稻草。“这些稻草是专门去南安诗山购买的,一共有300斤。”蔡文顿介绍,闽南的稻子一年播种两季,因而每年只有五月、六月、九月和十月有新鲜收割的稻草,春节要用的就必须十月份去购买,然后妥善保存,保存不好稻草发霉就无法使用了。
春节前,蔡文顿就开始忙着翻晒稻草,正月初三,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过节,他一早就来到了制作香龙的场所。“他每天早上7点多就过去,要一直做到晚上七八点。除了饭点停下来吃饭,其余时间都在紧张地制作。”蔡文顿的老伴说,每年春节村里属他最忙,虽然有两个年轻人帮忙,但每个步骤都离不开他。
为了扎好香龙 ,蔡文顿和帮手要不停地续稻草并用铁线扎紧,不仅要技术更要力气,每一次扎香龙,蔡文顿的双手不仅会被铁丝割裂出好多口子,还会磨出水泡。经年累月,他的双手都是伤痕,“都习惯了,只要扎香龙,这双手就是这样的,东一个口子西一个水泡。”
蔡文顿从1992年才开始扎香龙。年轻时,蔡文顿是舞香龙的好手。“村里的年轻人都会舞香龙,但不是人人都会扎香龙。”舞香龙的时候,他便开始好奇香龙的做法。“我对这些制作手艺很感兴趣,很喜欢,所以每次村里老师傅在扎香龙时都会尽量去观看。”看多了,老师傅也会让他做做力气活。后来,发现他上手很快,就开始让他帮忙并指导他制作。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蔡文顿很快就学会了扎香龙。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当时,龙头是用两个竹编的簸箕相扣在一起,前扁后高看起来更像一个蛇头,没有龙的气势。”他想了想之后,重新设计了龙头的样式,并且制作了香龙的舌头和牙齿,让整个香龙更加形象。“为了让香龙更有神,两只眼睛发出亮光,我就想到了手电筒。”蔡文顿将手电筒扎进稻草里变成了“龙眼”,每当舞香龙时,打开手电筒,这双“龙眼”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30多年来,蔡文顿已经记不清自己制作了多少条香龙。除了每年元宵节活动要使用的香龙外,他还会制作各种活动要使用的香龙,比如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庆典活动上,东石镇方队里那条舞动的香龙就是他参与扎制的。去年6月,位于晋江市文化中心一楼的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型厝的香龙在展厅里特别醒目,这也是蔡文顿特别制作的。
希望“扎香龙”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舞香龙”活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龙的制作传承越来越被重视。
东石型厝小学和东石钻石海岸幼儿园还把“舞香龙”和“扎香龙”引入校园。“我们小学2016年就开始开展‘舞香龙’课程,2017年与蔡老师合作,专门请他来教学生制作香龙,还专门请他订制适合学生的‘小香龙’。”型厝小学校长许福裕介绍。每周四下午课后时段,香龙队的学员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舞香龙”训练。为了让学生能舞动香龙,蔡文顿特地将香龙按比例缩小制作,让他们能轻松举起来,也便于教学。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传统年味,更好地促进香龙非遗项目的传承,钻石海岸幼儿园在每年春季开学时将非遗项目请进学校,多次开展元宵游园会,邀请蔡文顿入园手把手教授孩子们“扎香龙”技艺。
“村里会扎香龙的人不多了,有两个年轻人偶尔会来帮忙制作,但也都是断断续续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学习,我很高兴,也很乐意去上课。”蔡文顿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扎香龙、舞香龙的队伍中,让这项民俗活动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