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沪镇宝泉庵前有一条逼仄的老街,叫宝泉街,不过几十米的小街上都是卖海鲜干货、特色小吃的店铺,热气腾腾的拳头母、鱼丸、马鲛羹香气萦绕小街,充满了烟火气息。走到小街中间,总能听到悠扬的南音传出,循声而去,发现歌声传自小街旁的巷子里,距离小街不过十步之遥。
手抱琵琶正在吟唱的,正是84岁的庄国良。从孩童时期学习南音到现在,他和南音相伴了80年,对于一辈子和渔船打交道的他来说,南音是他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与世界交流,向人们宣传深沪海洋文化的方式。而除了南音,“讲古”也是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宣传家乡故事的方式。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一个“文化宝藏老人”,听听他的故事。
“讲古”传播深沪故事
庄国良说自己是“讨海的人”,一辈子从事的工作都和海有关。19岁的时候,庄国良随着货船出海行船,27岁的时候开始做修船、造船的工作,一直做到70岁才退休。“家人不同意我再做了,不然,我还可以再去修船的。”没有工作的时候,庄国良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深沪文化,特别是民俗类的。
“他在我们深沪出了名的会‘讲古’,经常义务讲述深沪的民俗故事,传播深沪文化。”深沪镇历史民俗研究会会长蔡荣锭说。庄国良会“讲古”,源自他“讨海”的生涯。“那时去行船,船上没有电视也没有娱乐,大家很无聊,我就把书中看到的故事还有听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没想到,庄国良讲起故事来活灵活现的,很受船员欢迎。“我们闽南语的俚语有很多,讲故事的时候我就把它们加进去,不只是照搬书里的,还会根据人物的形象模拟语气,所以大家都爱听我讲古。”
庄国良讲得最多的是宝泉庵里保生大帝的故事。始建于唐代中叶的宝泉庵,现在奉祀有两尊保生大帝,其中一尊是由深沪商船“协庆”号从台湾分炉过来的,正是深沪商号对台贸易的一种见证。他将传说故事和民间商贸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讲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段历史。
庄国良会讲古的名声传开了,许多人都喜欢听他讲古。从行船到修船,他的“讲古”也从船上讲到了山上(修船的工厂在烟墩山),听众也从船员变成了修船厂的同事,还有村里的乡亲。现在,退休了的庄国良成为深沪镇历史民俗研究会的一员,经常被邀请为村民或者游客“讲古”。
传唱南音八十载
“讲古”只是庄国良众多兴趣中的一小部分,在他的生活里,离不开的便是与他相伴了80年的南音。从牙牙学语开始,他便跟着父亲学习南音,22岁就开始教学生了。“教学生的地方就在这里,那个时候这里还是深沪御宾社的社址,是大家交流吟唱的地方。”庄国良指着自己身处的一间斗室说道。在这间不过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到处都是南音乐器和乐谱。 这里原来是深沪御宾社的旧社址,40年前,庄国良将这里买下来,成为他的家。
“1962年,政府鼓励大家学习南音,开办了晋江县第一届南音培训班,在全县成立了五个南音培训班教学点,御宾社是深沪教学点。”那时才22岁的他成了教学点的老师,义务教南音,“我教了14个学生,年纪都和我差不多。”那时,白天要上班,晚上要教学,但是庄国良充满干劲,白天再累,晚上也都准时去教学。
庄国良对南音的造诣在晋江南音界是排得上名的,他连续多年参加晋江市南音演唱节。2017年,在晋江市第十一届南音演唱节深沪镇南音社专场表演中,他独唱《咱东吴》收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2018年10月28日,春华秋实·苏统谋师生南音专场音乐会在晋江市戏剧中心举行,国家级南音“非遗”传承人苏统谋携带70多名学生,五代同台,在晋江市戏剧中心为市民献上一场清雅优美的南音专场表演。庄国良就受邀参加南音联唱《咱东吴》《去秦邦》《梧桐叶落》等节目。2019年,他还受邀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南音专场比赛演出。而出国交流演出更是数不胜数。
呼吁保护海洋生态
退休后,庄国良不再满足于只是吟唱南音,他开始自己写词,用南音表达心里所想,也用南音传播深沪海洋文化。2007年重阳节,他写下一曲《夕阳红》来描述深沪老一辈人的一生,“搭船南洋去打拼,赚钱返家中买油盐……”词中写下老深沪人生活的不易,到了晚年享受到幸福生活,而后配上南音的谱,吟唱出新时代深沪老人的故事。
2012年,他写的《沪江颂》《盼望》曲目,都是描写深沪的。2009年正月,他写下《四季渔歌》,从冬至写起,写一年四季每个时节海里的渔获,比如一月什么鱼最好,三月什么鱼最肥。在这首《四季渔歌》里,他还把保持生态的理念植入进去。原来,那时晋江刚开始实施休渔期政策,有的渔民不理解,他便想通过这首《四季渔歌》宣传休渔政策的好处,唤起大家对生态的保护。
“保护大海的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庄国良和船打了一辈子交道,大海对于他来说,是最亲密的存在。由于长时间跟大海打交道,深沪讨海人在漫长的劳动时间里创作出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渔歌,最有名的当属深沪褒歌了。长期传唱于深沪古港的各类渔歌,将渔民在劳动中的辛苦及乐趣唱出来,通过深沪港渔民口口相传,渗透进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庄国良从小听这些渔歌长大,觉得这些渔歌具有独特渔家韵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代深沪人精神生活的美好结晶,因此,他希望把它们整理出来,重新创作,传播更多关于深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