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唱出对晋江的热爱与依恋

——晋江市慈善文艺晚会侧记

本报记者 杨静雯

昨晚7点半,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击鼓声,“潮涌新时代 奋进向未来”晋江市慈善文艺晚会拉开大幕。当晚,歌舞表演、戏剧、阿卡贝拉、南音等节目轮番上演,为海内外晋江人献上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精彩演出的背后,离不开导演组和演出人员的辛苦付出。

时间回拨到演出前3小时。“来,咱们这个光再对一次。”昨日下午4点半,为了确保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现场导演蔡彩虹还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来自晋江市青少年宫的蔡彩虹,参加过多次晋江大型晚会,从舞蹈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30年的舞台经验,让这位土生土长的晋江人感触良多。“以前我们办这种大型晚会,大多是请外面的团队帮忙排练制作,但是这一次我们从演员到导演,从歌曲创作到舞蹈编排,基本都是咱们晋江人自己来创造。”蔡彩虹提到的舞蹈编排,其中有一支便是开场节目《鼓舞》。

蔡彩虹透露,《鼓舞》节目的参演人员都是晋江市青年艺术团、第三实验幼儿园和晋江华侨职校等单位的舞蹈老师,因为本职工作繁忙,大家只能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排练,3个月来,每周三中午12点是固定的集合排练时间。在全体参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开场和片尾两场原创舞蹈的设计和排练,如期在舞台上惊艳呈现。

来自晋江文化馆的戴沉沉,是这次晚会的舞蹈组导演,也是《鼓舞》的参演人员。“以往的大型晚会,大多是歌舞形式,这次开场我们首次采取鼓和舞蹈结合的形式,鼓舞的鼓,寓意着敲响春天,是对晋江发展的美好展望,同时也是鼓舞人心,希望更多的新老晋江人参与到晋江的建设中。”

提及大家的参与热情,她兴奋地说道,“其实我们这次的舞蹈演员中有许多新晋江人,在晋江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我自己也是一名新晋江人,看到晋江这些年的变化,我很欣喜,也很荣幸有机会参与这次晚会。”

一群热爱舞蹈且热爱晋江的人,注入了高涨的热情和专业的功底,气势恢宏的《鼓舞》就是这么创排出来的。

城市建设者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城市发展面貌,是此次晚会不同于以往的一大特点。而自主创排大量节目更是亮点所在。

“门口埕,深又阔。孩子囡,一大刮。”当韵律感十足的方言童谣响起,高甲、木偶等晋江非遗文化同台呈现,多样的戏剧角色互动表演,营造出了一派热闹景象。

作为第二个出场的节目,《晋江记忆》以极具晋江本土特色的高甲和木偶戏剧表演,讲述了曾是“高产穷县”的晋江,乘着改革开放春风,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30年来,海内外500万晋江人爱拼敢赢,在山海巨变中写下恢宏史诗的篇章。

在这个节目里,还蕴藏着不少别具匠心的设计。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庄伟国分享道,“这次我们两个戏种都运用了狮子,其实是象征着晋江人爱拼敢赢的精神。而彩绸舞动的轨迹是圈,象征着生活圆满,五彩的绸缎寓意着晋江人通过努力拼搏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玉兰花、安平桥、红砖厝……当晚,原创歌曲联唱节目《晋声嘹亮》中,其中一曲是2022年“勇立潮头”晋江题材全国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的二等奖作品《依恋》,这也是该作品的首次登台。

这首歌的歌词出自江西的词作家胡琳。未曾到过晋江,却写出了晋江游子与故乡的百般缠绵,这离不开她对晋江这座城的特殊情感。

“我非常向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古老的文明,而晋江的安平桥、高甲戏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牵挂,想找个机会去看看,借这次征歌,就把心中对于晋江的依恋化为了歌词。”

提起晋江,她说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满头白发的老阿嬷坐在老屋门前,伴着梧桐树,用深邃的眼光望着村口的路,期待着游子的归来。

为了写好这首量身定制的歌曲,胡琳做了不少功课。“我翻阅了大量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想象自己就是一个晋江人。乡愁是含蓄而唯美但又最能牵动人心的,而晋江作为一个侨乡,海内外游子对于故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依恋,正如歌曲名。”游子心怀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期望故乡繁荣发展,怀着这样的心情,胡琳创作出了《依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