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理财月入3000元,学习理财课程月入3万元”“理财课程限时0元免费领,不限基础都能学”……伴随着金融直播的日渐火热,随之而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一些无资质的主体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推销网络理财课程,对金融产品进行不当解读、不当类比,存在着一定风险。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警惕一些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当心销售误导风险
据了解,所谓理财课往往是不法分子以“零基础 免费学”“名额有限,先到先得”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并向微信群、QQ群等课程群引流。当受害人进入课程群之后,会有专人讲授如何买股票、基金等知识,并诱导人们购买“高阶”课程或办理付费会员。
当人们购买了理财课程后,却发现这些课程并无实质内容,课程群也会被随即解散。有些投资理财群通过不断向群友推销金融理财产品或分享炒股经验、荐股、晒收益等方式诱导受害人在虚假App投资等从而实施诈骗。
金融直播“带货”过程中,往往潜藏着两大风险。
其一是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或隐藏诈骗风险。一些无资质主体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没有清晰展示分期、借贷等金融产品实际提供者,平台用户可能被营销氛围带动,在主体不清、风险不明的情况下冲动消费;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为“理财专家”“保险专家”,金融知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差的用户易受误导或欺骗。
其二是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例如,虚假或夸大宣传,对借贷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搞夸大宣传、噱头宣传,如“最快X分钟放款”“最长免息XX天”“免息”“首月仅需几元,最高几百万保障”“限时限量”等。未能向观众充分提示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免责条款等,或者没有用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方式对权利义务、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进行说明,平台用户可能在未充分知悉风险的情况下,被带动购买了不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于消费者来说,辨明直播主体资质是第一步。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选择头部直播平台上具有企业认证或机构认证等“V”标志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或者选择全国性金融机构官方App的直播平台。
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意提供个人重要金融信息、身份信息,防范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购买前一定要充分知晓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如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内容、息费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警惕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并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最后,消费者还应知悉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直播带货模式下无法有效识别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做不到一对一的充分沟通。公众应审慎评估自身是否能够承担或接受,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