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没外人”“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盖”“来了都是晋江人,晋江都是一家人”……这些在新晋江人圈子中流行的口号,不仅是晋江开放包容的写照,更是晋江留得住人的生动注脚。
晋江未来又该怎么办?
晋江跻身“大城市”后,许多人对这座城市今后的发展充满期待。
“20年前,我们都想不到晋江会有现在这样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说,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是观察城市发展的重要数据,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发展潜力、城市吸引力。此次入围“大城市”,也让晋江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无独有偶。在陈新看来,晋江晋级大城市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他表示,“Ⅱ型大城市”的考量因素不光是人口,背后的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人才政策配套等均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晋江成为一座“超级县城”,丝毫不简单。
在为晋江“提格升级”高兴的同时,陈新也提出,如何把握入围“大城市”契机,争取更大的发展,是晋江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于晋江而言,入列大城市,意味着城市能级实现了一个大跃升。同时也要看到,晋江产业创新动能不足,城市能级、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不够匹配,社会治理能力水平远滞后于现实需要等问题客观存在。
“产业是立市之本。晋江产业想要保持‘常青’,就要发力转型升级。”在丁长发看来,晋江在未来产业结构中要着力优存量、拓增量。如传统鞋服、纺织、食品等是存量市场,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企业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品牌化;而增量部分,则需加快引进新兴产业步伐,比如晋江当前正在推动的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产业,都要根据本地产业、技术、人才加以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百强县前十强相比,晋江人才短板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昆山每10万人中超2.2万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义乌每10万人中超1.4万拥有大学文化程度;而晋江的数据仅为接近1万。
“目前制约晋江发展的最大短板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原因就是缺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丁长发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在丁长发看来,近年来,晋江引进国内高端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相继落地,这是非常好的举措。下一步,晋江可立足鞋服、建材、食品、玩具等产业需求,着力推进高职院校建设,促进校院企合作、产学研用融合,推动企业加快数智转型。
“大城市就要有大城市的胸怀、大城市的容量、大城市的治理水平。”在王春光看来,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一定是综合性竞争,产业、人才、配套等既互相融合又互相影响,需要晋江同步发力,而且要跑得比地级市乃至更高层级的城市更快、更扎实。
“今年,晋江调高了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亿元增加至1.5亿元。”晋江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黄建华表示,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从去年起,晋江每年安排10%商品房房源作为优秀人才专属房源,并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给予最高800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晋江还实行“一对一”人才服务挂钩联系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咨询答疑、指导协助、帮扶协调等服务。
“金杯银杯不如人才的口碑,千好万好不如人才一句话好。”黄建华表示,希望通过人才之间的“口口相传”,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晋江创新创业。
晋江产业发展要实现再跃升,城市平台是关键。多年来,晋江经济发展名声在外,但城市建设的“掉链子”一度成为晋江上坡路上的绊脚石。近年来,晋江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已达到69.3%。王春光说,如今,晋江的城市建设不能再囿于“县级市”的定位,推进新型城镇化也不能仅是涉及基础设施投资,而要对标国内一线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强化就业扶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投入,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体系,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县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