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安海蔡声熊:

​73岁修表匠 雕刻时光42年

晚晴人物

修理钟表这一行当,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成为流淌在旧时光里的一门老手艺。在晋江安海水头村,有一位修表匠,与表为伴,守护时光,将一颗匠心倾注到小小的手表之上。他就是73岁的修表匠蔡声熊。

40多年来,蔡声熊经手修理与保养的钟表不计其数,他甚至只要听听钟表轴心转动的声音,就知道钟表的问题所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钟表》中写道:“一个人,一辈子,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也像是蔡声熊与钟表羁绊一生的写照……

修表摊坚守42年

安海水头村入村的村道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小店门前有一张特制的绿色桌子,桌上三面镶嵌透明的玻璃,里面摆满了各种工具和零件,透过玻璃,只见一个人正低头忙活着。这是蔡声熊的专有工作台,桌子的绿漆已经褪色,泛白的桌子上单螺丝刀就有好多种型号,许多造型独特的工具有序地放在蔡声熊触手可及的地方。对于这些工具和零件,蔡声熊早已了然于胸。自从开始从事修钟表这一行当,他已经坚守了42年。

一辈子从事钟表维修这一行当是幼年的蔡声熊从没有想过的。十几岁从养正中学初中毕业后,因为时代原因,蔡声熊无法继续求学,便跟随家人在生产队做事。喜欢读书的他一边生产,一边找书看。有一天,他接触到一本机械类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开始买书自学机械原理。

上世纪70年代,自学成才的蔡声熊开始到处去修缝纫机、闹钟、台钟。“踩着自行车到处吆喝,自行车上绑着工具箱,里面都是修缝纫机、闹钟的工具和零件。”蔡声熊指着自己的椅子说道。原来,这并不只是椅子,而是一个特制的工具箱。椅子上的绿漆被磨得发亮,拉开椅子下方的把手,竟然是一个放满工具和零件的抽屉,再拉开下方的把手,则是放满发黄书籍的柜子。“这是当时专门制作的,两侧的‘耳朵’是用来绑绳子固定在自行车上的。”这个特制的工具箱陪着蔡声熊走村串巷,直到他有了固定的摊子。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生活里的“三大件”,找蔡声熊修理这些的人越来越多,索性,他便在水头村供销合作社门口支起了一个摊子。31岁那年,蔡声熊将摊子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安海水头村中里6号,这里是入村必经之地,人来人往的。从那时起,他开始专门修理钟表。“那时候,手表开始流行,几乎人人都戴表,修表师傅在当时非常吃香。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修手表,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许多客人的表常常要等到两个星期后才能拿。”

修手表是个手艺活,都说手艺活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蔡声熊连师傅都没有,一切都是自学。“我的‘师傅’就是一本又一本的书。”靠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蔡声熊的手艺日益精进,找他修手表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年是最红火的时候,从1981年在这里修手表到现在,有20年的时间,每天一睁开眼就是修手表,到临睡前还是在修手表。”

心细,更要心静

修理钟表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有些零件细如牛毛,有些零件极其脆弱,“一块机械手表有100多个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不同的用处,要逐个了解它们的机械原理。”蔡声熊说,修钟表,除了要心细,更要心静。“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钟表内部的结构极其复杂,若是手上的动作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损坏机芯原有的结构。”的确,修表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钟表很多零件相当于头发丝的大小,不仅需要表匠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细心、沉稳的性格,对各种表芯结构熟稔于心,每一个动作都要细致入微。

蔡声熊手上正在修着一个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表,手表已微微泛黄,“这个英纳格的表有四五十年了,是一位老先生送过来修理的。手表用久了,内部会有灰尘,零件会生锈,要用直溜汽油、酒精清洗。”蔡声熊眼睛戴着放大镜,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娴熟地将零件、齿轮一一拆下,并将其放入清洗缸里,清洗完毕后用布擦拭,再用较尖细的镊子将其装入表盘背部,小心翼翼地将每个零件重新复位。这样精细的活儿,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马虎。

马路上人来车往,嘈杂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工作,他低头仔细地复位着零件,在他看来,每个手表都记录着时光的印记,他要小心地把这个印记更好地延续下去。

随着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各式数码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手表的普及,使传统钟表实用价值降低,机械钟表的计时功能被淡化,越来越少人佩戴机械手表。即便如此,每天还是有不少人来找蔡声熊维修钟表,其中不乏一些价格昂贵的名牌钟表。“上周,有一个客人找来,要修一个十几万元的表。”这并不是蔡声熊第一次修名贵手表,“名表的结构不同,修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怕零件丢失。一来是零件贵,更重要的是没地方买零件。”蔡声熊说,普通的表,零件有地方找;越是名表,零配件越难找。蔡声熊知道每个手表对于主人来说都有意义,他还是把这个活承接了下来。手表是那天中午送过来的,吃完午饭,蔡声熊就开始修表,他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清空了才开始拆表,“不清空桌面,到时怕零件不小心混了找不到。这个手表的问题在于进水后太久没有处理,里面都生锈了。”蔡声熊将每一个零件拆下来清洗,重新组装,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修理好。

无论是修这样名贵的表,还是普通的手表,蔡声熊都是一样认真对待。在他看来,作为一名修表匠,除了细致专注,诚信也是至关重要的,“该用什么零件就用什么零件,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不能多报价,也不能以次充好。”

见证光阴的故事

蔡声熊的家在安海西溪寮村,离小店有2公里的距离。每天早上8点,他会准时来到店里,一直到傍晚6点左右才回家。怕客人来了找不到,他中午都没回家吃饭,就在店里随便吃一点。在那个特制的桌子前,一坐十多个小时,是蔡声熊每天的日常。“算起来,一年365天,最少有350天是这样的。除了过年的几天,或者台风天,或者有事,我都没休息过。”

说话间,一位阿姨骑着电动车来到小店前,“这个豆浆机突然就不转了,蔡师傅你帮忙看看。”阿姨抱着一个豆浆机递给蔡声熊。阿姨说,为了来找蔡师傅,她从仁寿村骑了20分钟的电动车过来。“这几十年习惯了,以前都是找他修手表,现在连风扇、电磁炉坏了都来找他。”

“我现在修小家电比修手表还多。”蔡声熊说,专门修手表修了20多年,后来,各种各样的小家电越来越多,找他修小家电的人也多了。“2005年,有人拿了小风扇来问能不能修,我就随手修了,没想到现在连吸尘器、洗地机、电动车、手机、充电器都修了。”

修手表和修小家电并不一样,蔡声熊从未停止探索和学习,他去了解各种小家电的原理,不断地学习了解。“过去的电路很大一片,不像现在集成电路越来越小,零件也越来越小,还有电压也有变化,要不断地去学习和了解才能应对各种问题。”蔡声熊说,“过去都是买书来学习,现在有了网络之后特别方便,我都是通过手机查资料。我每天都要到家电维修论坛去看看,关于某个电器故障怎么修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不仅有解决方法,还有专业的线路图,修理过程中遇到难题,发到上面,大家也会一起讨论。”

在外人眼中,成天盯着零碎部件,检查机械运转,枯燥至极,但蔡声熊却乐在其中。过去42年中,他检修、保养过百余种钟表,遇到复杂结构,就得花上半天,但他却乐于在那微小的世界里来回摆弄。在那个方寸操作台前,一坐就是42年,他将心彻底沉静下来,用最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只钟表、每一件电器,用一颗火热的匠心,修补每一处时光的裂缝,见证每一个光阴的故事。

光阴易逝,匠心不改,在每天和钟表打交道的日子,蔡声熊也有一点担忧,那就是修钟表这门手艺如今已很少人愿意学了,他特别希望多一些人把修钟表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