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闻题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用地紧缺、土地利用效率低,晋江在腾挪发展空间、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上作出新探索

从空间重构到产业升级

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本报记者 许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初冬时节,行走晋江大地,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热火朝天。年底前建设超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两年内建成超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晋江把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集全市之力,聚全市资源,抢抓逆周期投资的窗口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何选择这样的突破口?一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晋江县域面积649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占比已达49%,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却只有1.07,工业用地紧缺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个选择能带来什么?晋江经济开发区的干部告诉记者,通过园区标准化建设,盘活低效用地,按照2.0的容积率提升目标,晋江市工业园区有望释放近3万亩土地空间。

现实之必然选择

从晋江市区出发,沿着世纪大道一路向南,20分钟车程即到达位于灵源街道的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

进入园区,恒安、三六一度、安踏、利郎、海纳、华宇、信泰、蜡笔小新、亲亲……很多熟悉的品牌不时映入眼帘。

21世纪初,晋江发展进入“引进利用外资、成片开发迈大步”阶段,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当时,晋江在中部的安海、永和、罗山三个镇街,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连片建设晋江科技工业园。“一方面是为了发挥侨乡优势吸引外资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晋江民营企业增资扩营的需求。”晋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国鑫说。

这个从2000年开始动工建设的工业园区,已经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制造、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纸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链及光电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2021年,五里园规上企业达295家,产值超过1100亿元。

在晋江,还有很多分布于乡村的工业园。

晋江的民营经济发端于村镇,民营经济成为晋江发展的底色。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依靠“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走出了一条“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路子。安踏、三六一度起于陈埭,恒安、盼盼起于安海,劲霸、柒牌起于英林……在龙头企业的带动集聚下,晋江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区域经济特色化愈发显著。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散落在各镇街的工业园区,成为晋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晋江的民营经济对税收、GDP、研发投入、城镇就业、企业数量等的贡献率均超过九成。因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晋江的县域基本竞争力常年位居全国前四。

然而,一个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痛点出现了。

无论是分布乡村的工业园,还是连片开发的五里园,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集约、亩均效益偏低的情况。很多厂房都是一两层高,利用低效。有些占地一两百亩的企业经营不善停止生产,厂房只能出租甚至闲置,与此同时,许多成长性企业亟须扩大生产却无地可用。

除了土地利用亟须提质增效,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不准、布局不科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不全、运维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发展后劲的现实问题。(下转5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