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玲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领头羊”,晋江未来该往哪些方向发力?如何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县域实践新经验?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研室副主任陈新。
晋江经济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晋江能够在哪些方面做出积极的县域探索?
陈新:改革开放以来,晋江抢抓市场先机,鞋服、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全面开花。然而,当下的产业竞争转入高新技术新赛道,PK的是创新、人才与科技。这就需要晋江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家转变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给晋江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生产要素看,晋江抢抓先机,利用劳动力资源和“短缺经济”带来的市场红利,领跑福建县域经济。接下来,晋江应该思考如何把劳动力资源转化成劳动力资本,也就是所谓的高端劳动力,挖掘、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科研人员等优秀人才,为晋江现代化建设找到新的红利、新的引擎、新的驱动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晋江党委政府都能提前半步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比如,从当年引导企业重质量、打品牌、谋上市,到如今的创新驱动、数智转型,晋江总能出台前瞻性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晋江经济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如今,站在新起点,对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应有更高层面的要求。从我的理解来说,政府要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三个方面的公平——公平的身份认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的司法保障,如果把这三方面做好了,晋江将大有可为。
打个比方,好的民营企业相当于好的种子,需要我们提供好的土壤,而这个土壤就是好的营商环境(三个方面的公平),政府再给它阳光、雨露(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民营经济就会有更好的发展。这样一来,晋江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片试验田,可以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提供更多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
晋江经济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您认为,晋江在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方面,还可以进行哪些探索和实践?
陈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晋江要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本,就要多思考怎样提高老百姓收入。
老百姓的收入主要由四块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财政转移支付是最重要的两块。想让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提高,政府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