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砥砺奋进六十五载 同心逐梦新时代

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建院65周年发展综述

1953年 中座病房楼

1958年 门诊楼

1986年 升格为县级公立医院

1992年 恒安楼

2002年 门诊大楼

2005年 病房大楼

2018年 晋江市安海医院文博楼

本报记者 李玲玲

韶光流转,盛世如约。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也是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以下简称安海医院)建院65周年。

从建院伊始的艰难求索,到一路高歌的飞速发展,65年来,一代代安医人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奋斗与奉献铸造了一座座发展丰碑。如今,安海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医院,是晋江三大区域医疗核心机构之一,服务区域辐射至晋西及南安市多个乡镇,服务区域人口多达100余万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医院实现了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合作共建并成功晋升三级综合医院,医院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抚今追昔,令人心潮澎湃!值此安海医院65周年华诞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亲历、见证且推动医院发展的安医人,听他们讲述记忆中那些闪闪发光的故事。而这些个人视角呈现出的“时光片段”,也为我们勾勒出医院65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01

在安海医院门诊大楼与住院大楼的廊道间,至今仍留有华侨纪念馆,这是爱国归侨倪端仪女士发起捐建的安海医院第一栋医院主楼的楼牌。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海私人诊所林立,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当时群众的需要。爱国归侨倪端仪女士毅然倡议筹建安海医院,此举立即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热情支持。

1957年6月,在倪端仪女士的不懈努力下,历经三年,一座崭新的两层大楼终于落成了。在那个年代医院有这么一栋大楼已是晋江县独一无二的。原福建省卫生厅从泉州一院、二院抽调人员,由崔太甫院长带领一支32人医疗队支援安海医院。现已93岁高龄的李寿达对此仍旧记忆犹新。回想起当年初到医院的情景,他感叹道:“真的是‘白手起家’,物资几乎是‘一无所有’。

一栋大楼设有门诊、挂号收费、药房、化验室、手术室、产房、病房,还有仓库宿舍,可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李寿达还记得自己买了一台缝纫机,大家自己动手制作工作服、手术衣、手术布类、窗帘布等。大家经过近一个月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的努力,于当月27日正式开业。

令人欣慰的是,资源的匮乏并没有打击医务人员的热情。彼时,医院没有食堂,后勤人员便每天挑着两个木桶到附近的养正中学打饭;没有救护车,便积极向上级争取,几年后也顺利申请到了一台救护车。更令人惊叹的是,尽管条件如此有限,安海医院却逐渐积累了不俗的口碑。

开业初,安海医院设有内科、小儿科、妇产科、外科等四个科室。为了高效利用,医院便整合资源,把四个科室合并成两个。虽说条件简陋,但作为当时晋江县域的第一家正规医院,安海医院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能采用“胃次全切除术”“剖宫产术”等。为此,不仅吸引了晋南、晋中地区的病患,甚至南安、石狮等地来院求医问诊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遇到紧急的病情,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李寿达说,有时候半夜,医生们饿了只能吃地瓜当夜宵,累了直接在手术室席地而睡,病人一送到马上就开始手术。正是团队里的每个人,用自己的仁心与医术,博得了群众的赞赏。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后,安海医院的美名也逐渐远扬。

时间来到1986年,安海医院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年,医院从侨办公助集体所有制单位升格为全民所有制,按县级卫生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时任院长的高俊鹏回忆道,彼时医院的业务用房,已经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于是,他四处奔波,走访企业家、乡贤,希望筹得善款新建业务用房。最终,在多方走动下,恒安公司施文博慷慨解囊,出资捐建了恒安楼。

恒安楼落成后,医院在其间设置了10余间高级单间病房,每间均配备沙发、电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住院病房。与此同时,医院还在这栋大楼内,新增设了业务科室。“我们当时的口腔科只有一个房间、一台机器,后来就在这里设置了口腔中心,还配备了先进的口腔治疗仪。”高俊鹏说,除了全面升级口腔科,医院还开设了急诊科,解决了群众无法及时看病的难题。

“没有开设急诊科前,很多病人在我们下班后,就没办法找到医生就诊。所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相对规范的急诊科,配备了抢救设备。这些在当时都是处于全县领先的。”高俊鹏说道。

除了硬件的改善,高俊鹏在任期间还狠抓医院规范化管理,不仅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德医风等方面建设更是常抓不懈,全院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得益于此,彼时全县高规格的一场文明医院建设现场会选择在安海医院召开。同时,医院还不忘加强环境建设,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花园式医院”,并先后获评“福建省文明侨办医院”“福建省文明医院”等称号。

02

1998年,安海医院新院长陈宗发走马上任,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建新房。“当时的门诊楼,已经投用40多年了,年久失修不说,还被鉴定为危房,随时有坍塌的风险。”陈宗发说,一到任他便着手筹建新的门诊楼。

可当时,医院的营收少,想要建设一幢新楼谈何容易。资金从哪里来?就是陈宗发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提前规划,建设所需的资金只能四处‘化缘’。”陈宗发回忆道,他当初往镇里、市里跑了很多回,最终市里才决定资金由安海医院、安海镇政府、晋江市政府各出300万元统筹解决。

有了建设资金后,门诊楼的建设顺利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陈宗发亲力亲为,从严把关建筑原材料——从沙石到钢筋,从水泥到砖瓦,每种材料他都亲自监管。为了更好地把好质量关,作为建筑“门外汉”的他,还买了不少建筑相关的书籍来看。

让陈宗发引以为豪的是,这座由他亲自监工的门诊大楼在验收时,得到了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他们说,我们这楼的质量和进度,放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陈宗发高兴地说道。

就这样,在陈宗发和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医院于2000年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栋5层的门诊楼落成使用,各方面条件也得到有效改善,为医院创建“二乙”奠定了基础。

“门诊大楼建成后,我们就开始着手申报‘二乙’,两年后顺利通过评审。”陈宗发说,不仅如此,市、镇两级也看好安海医院,加大了对医院基础建设的投资。

“原先三栋病房,都是华侨早些年捐建的,到如今也都是危楼了。”陈宗发说,当时病人的住院条件很差,除了病房存在安全隐患外,他们还要自带草席、被子等床上用品。

为了改善病人的住院环境,陈宗发再次为病房大楼的建设奔走。筹建病房期间,他白天要主持院内工作,晚上则负责筹建事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病倒了。“我记得当时挂瓶挂了47天,挂完瓶就继续上班。”陈宗发感慨道,那时候感觉非常艰难,但身为一名退伍军医,军人坚毅的信念和作风已经融入他的骨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咬着牙也要把事情干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全新的病房大楼正式投用,为医院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后,下一任领导班子抓住良好契机,加大医院现代设备投资,招兵买马引进人才,设10多个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拥有高压氧舱、彩超、CT、CR及大生化检查系统等先进设备。“我们当时还不断从全国各医科大学引进医学研究生等优秀人才,医院技术力量不断增强。500多个职工中,高级职称就有40人,硕士7人,副教授12人。”时任安海医院副书记的王庆祝告诉记者,医院骨科、手外科、神经外科、康复理疗科、妇产科等成为医院重点发展的科室,2005年以后,医院年门诊数达20多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达2万多人次,取得史无前例的社会效益。2008年,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医院发展进入了新纪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海内外乡亲贤达、企业家、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全省“首个生命救助发展基金”在安海医院成立。15年来,该基金在拯救急危重症病人、引进高端医疗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2015年5月,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努力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由恒安集团董事局主席施文博先生先后捐资3420万元、总投资1.12亿元的文博科技楼动工建设,2017年底竣工,内设超声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内镜科、检验科、新生儿病房、NICU病房、儿科病房、内科病房、血透室、肾内科病房及学术报告厅等。

文博科技楼落成投用后,医院床位达到720张,开设3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形成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品牌科室,并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便民服务,成立安海医院120急救中心和24小时义务接诊队。文博科技楼的落成满足了周边区域群众的就医需求,极大改善了安海医院的医疗硬件和诊疗环境。2013年到2018年期间,安海医院年门急诊人次数从41万增长至52万。

此外,医院还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合理规划,购置新设备16排CT、高分辨率彩超机、手术室便携式超声机、全自动生化仪、车载DR体检车、超声刀系统、STORZ腹腔镜、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等,进一步提高了服务病人的设施能力。由此,医院面貌焕然一新,为医院实现“质”的飞跃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8月,晋江市安海医院正式加挂“晋江市第二医院”牌子。2020年,作为晋江3家龙头医院之一,晋江市第二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下辖5家医共体成员单位,服务范围再次扩大。随着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的是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2020年医院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中取得骄人成绩,在189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五、泉州市首位。

2021年2月,以孙丰裕、龚飞群为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位,医院首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医院党的领导,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安海医院党委书记孙丰裕坦言,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如今的百姓已经不满足于“病有所医”的基本需求,更为迫切的需要是“病有良医”。就在孙丰裕思考着“如何带领医院及医共体成员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之际,黄浦江畔传来一个利好消息。当年4月,通过安海乡贤、宝龙集团许健康及其儿子许华芳的精心组织和牵线搭桥,安海医院成功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医院掀起高质量发展全新篇章。

2021年12月25日,激动人心的消息再次传来。福建省卫健委结合晋江市常住人口规模、医疗机构布局及医疗服务能力等情况,确认安海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标志着医院发展迈上新台阶,也成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医院被认定为三级综合医院,是我们朝着创建三甲医院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孙丰裕表示,“创三甲”一直是安医人为之奋斗的梦想,这背后不仅得益于晋江市委市政府、安海镇党委政府、晋江市卫健局的坚强领导,还有安海镇各界乡贤的鼎力支持,更饱含了全体安医人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也是医院多年来综合实力的体现。

“安海医院的建设凝聚了几代人的汗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我们必将继续乘风破浪,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做好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孙丰裕说,下一步,医院将以升格三级综合医院为新起点,通过晋升三级医院的平台,深化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作,“双轮驱动,同向发力”,真正实现管理、服务、质量同质化,着力构建覆盖广泛的“复旦系”医疗服务网络,并以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立足全市医疗服务大局,落实差异化发展,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医院还将结合龙山片区改造,计划在医院原址上进行改扩建。“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力争医院周边征迁数十亩地块,为三级医院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孙丰裕透露,医院将按照三级医院的建设标准,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全面推动医院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现内涵、“颜值”双蝶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眺望新征程,孙丰裕表示,二十大报告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生命健康的郑重承诺。安海医院也将锚定服务“产城人”融合,推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对接高端医疗资源、推进医院扩容扩建三个方向发力,继续发挥区域龙头医院的引领作用,使安海医院医共体在医疗水平、人才引进、技术准入、建设与发展再上新台阶。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