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晋江持续发力,推动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人民收入等方面的均衡提升,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农民的口袋越来越殷实。从1978年到2021年,晋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7元增至30201元。
“当前,晋江全面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和城市都要发展好。”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友加表示,近年来,晋江市以共建共享为抓手,构建了多元、共享、创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格局。2021年,晋江全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村均55.23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的村(社区)有142个,占比37%。
共同富裕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大梦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每个中国人的“小日子”。共同富裕,不仅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是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家门口的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开工建设,让英林镇英林村村民老洪乐开了花。
“想到几年后,小孙子就可以在这里上学,我这心可算是安定了。”老洪感慨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把老百姓的所思所盼记在心中,让我们倍感温暖。”
早在今年2月14日,英林中心小学与晋江市实验小学就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将英林中心小学纳入晋江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享有与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翻开晋江教育十年“成绩单”,“新建学校、新增学位”一栏,数量逐年增长,家长欢欢喜喜把孩子送进“家门口的好学校”。十年来,晋江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优质学校共同办学、集团化办学,形成“名校带新校”“优校带弱校”的教育发展格局,打造优质教育的共享链。集团化办学也让晋江的名校由零散的“盆景”变为成片的“风景”。目前,晋江共有教育集团36个(中学7个、小学9个、幼儿园20个)。
不仅在基础教育发力,近年来,晋江市还引进国内高端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相继落地。一个县级市拥有3所本科以上高校、8所一级达标中学,为晋江产城融合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教育提质,医疗提速。近几年,为快速提升全市诊疗水平,晋江成功引进一批顶级优质医疗资源。其中,不仅引进国内高端医疗机构树兰医疗集团,率先走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的新路子,还推动上海六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国内顶级医疗资源落地晋江。
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村。
如今,依托村级卫生所建设的“党建+”邻里中心健康服务站,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所需的药品。这仅仅是晋江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晋江市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大医共体格局日益完善,优质卫生健康资源和服务人员双双下沉,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全覆盖。
这些年来,晋江构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七大民生保障体系,下大力气推进公共服务扩容提质,打造形成三大本硕高校版图、三大医共体格局、“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休戚与共 从“慈善基因”到“共同富裕”
在晋江人心中,“拉帮带”不分亲疏远近,这种共富的精神在晋江早已形成“气氛”。慈善事业在晋江发展中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助力晋江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
去年12月18日“晋江慈善日”,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宣布,其所在家族将捐赠100亿元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其中,首期20亿元用来捐建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晋东院区(福建和敏医院)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晋江医疗水平和城市品质。
晋江成就企业,企业反哺城市。
在英林镇,劲霸男装有限公司全资捐建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与英林中心幼儿园,一批热心乡贤正在对接认领捐建英林中心卫生院、英林养老中心……企业乡贤为补齐医教养等民生配套短板持续出力。
“溪边村,从种一棵树到其他很小的细节,我都参与了。”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动情地说。
在安海镇坝头溪边自然村,顺着能琴公园的廊道漫步,目之所及,占地19亩的溪边生态公园、书藏楼美术馆与闽南风格的红砖小别墅相映成趣,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2016年,许健康通过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定向捐赠1亿元,并于2019年再次追加捐赠2500万元,用于支持溪边美丽乡村建设及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
溪边村走上了一条“蝶变”之路。不仅石头厝变小别墅,还拥有了“造血”功能。溪边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启动宝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项目。项目的推进,让村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人。宝旺公司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项目所得收益也将分红给入股村民,剩余资金用于支持溪边美丽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旺,村民不止安居,更乐业。
“村里环境好多了,物流也非常方便,所以我选择回家创业。”以前在外打拼的“90后”村民许友达回乡做起了电商,“在党的带领下,我的家乡和个人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亲身感受到了一个新时代!”
用自己创造的财富不断回报社会,晋江企业家的善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一直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组织、布局网络和彰扬典型等方式,让慈善成为风气,直接促成企业家集体行善。截至今年5月,晋江市已经拥有38个捐赠1000万元以上的慈善世家、80个捐赠500万元以上的慈善世家和33个捐赠300万元以上的慈善大使。
慈善之风深入寻常百姓家。
老人做寿、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晋江人把“办酒钱”“庆贺钱”捐出来做公益。灵源英塘一乡贤简办爱子婚事,为社区764名老人每人发放200元;永和茂亭吕厝一旅港乡贤不办爱孙周岁宴,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500元……比比皆是的善举,体现了晋江整个社会仁者之风的盛行。
大爱成风化人,逐梦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不仅锻造了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也造就了民间慈善事业的样本。借助晋江市慈善总会这一平台,晋江汇聚起汩汩“暖流”。
与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不同,晋江市慈善总会从成立伊始,就被定位为党委政府领导之下,由企业发起、乡贤主导、按总会章程创造性开展慈善工作的民间团体。截至今年7月31日,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42.69亿元,累计投入27.96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助行、助听、复明、安居、被征迁群众困难补助、关爱母亲工程、“两癌”特困妇女救助、扶助被征地低保人员养老保险等慈善活动,以及根据捐赠者意愿定向至教育、敬老等慈善公益项目,累计救助困难群众超1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