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晋江少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换种视角看世遗泉州

酷!小记者跟着专家去

考古

专家介绍泉州湾古船构造。

现场考古教学。

本报小记者 许茗珂(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梓妍(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

古老的东西塔、斑驳的宋代古船、神奇的水下考古装备展示、特别的漆线雕手作体验……10月1日—2日,小记者跟着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红兴一起走访世遗泉州,仿佛走进书本,看到书里才有的东西。

在短短两天的行程里,我们走访了开元寺、江口码头、鹧鸪巡察司,参加了德化尾林窑现场考古教学,还参观了宋元德化窑展示馆,体验传统非遗技艺——漆线雕,感受到泉州海丝多元的文化魅力。

探秘泉州古城遗址

前往第一站德济门遗址的路上,我们坐在大巴上,沿着顺济新桥行驶,张老师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断桥介绍道:“这座桥是顺济古桥,建于南宋,2006年因为台风,桥墩坍塌,成了‘断桥’。它为研究泉州地区古桥梁发展历史和泉州海洋贸易提供了重要史料。”

原来,我们熟悉的泉州城藏着这么多故事啊!这让我们对新旅程有了更不一样的期待。这不,来到泉州天后宫前,顺着张老师的目光,我们才注意到一片残破荒芜的废墟。这里便是德济门遗址,它是宋元明清泉州城的南门遗址。眼前与平地差不多高的石头排列得井然有序、方方正正,令人赏心悦目。张老师说这些石头是当时的城墙,是保护这座城市的大功臣!根据建筑遗迹之间的关系,张老师向我们科普了南宋、元、明、清等各朝代修建的建筑遗迹特点。我们才意识到,看似一样的建筑构件,在考古工作者的眼里有如此大的差别,考古学问真是博大精深。

“挖掘”泉州窑址

第二天,我们马不停蹄地去往德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德化尾林内坂的窑址。烈日下,我们跟随着张老师的脚步,前往一号窑址。山路两旁长满了树木,路上散落着许多碎瓷、窑砖,每一脚下去都是铿锵的响声。张老师向我们介绍着窑址的历史和瓷片的知识。同学们专注地听着、记着。这些瓷片虽然都是废弃的或烧坏的,但花纹却十分精美。树间光怪陆离的光圈映在白瓷上,白瓷片如婴儿的肌肤般白皙、像天鹅绒般可爱。

沿着山路走,我们来到了陶瓷作坊,透过昔日的沉淀池、破旧的石臼和水车,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在这里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当触摸着火焰灼烧过的瓷片,我们仿佛听到岁月在诉说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的历史……

一段旅程让我更深地了解到,考古不是简单地拿着铲子挖挖土,而是需要有很多专业的知识和设备。考古工作者们躬身田野,风餐露宿,为的是真实地还原出千百年前的世事百态。我希望多年以后,我也能握着手铲,走进考古现场,倾听大地的呼吸,让扎根在我心里的考古梦开出美丽的花。

小记者感言

“山海自有归期,风雪自有相逢。”浩若烟海的历史如椽巨笔就在重要时空节点书写着宋元泉州荡漾人心的传奇。短短两天,我读懂了风华千年的世遗泉州,望见了泉州千年风雨沧桑那美丽的脸庞。它保存了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批世间稀有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

张若涵(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

这次小记者活动可真是收获满满。我不但认识了陶瓷,还亲眼看到了那些珍贵的陶瓷精品。小记者活动下一次又要去哪呢?我好期待……

曾钰婷(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走进泉州古城,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底蕴,感受到古人的伟大,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并继续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两天的研学,我的视野又开阔了许多,你是否也心动了呢?

李欣龙(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

指导记者 欧阳霆 通讯员 胡志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