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明明
秋日的傍晚,一改白天的燥热,凉爽宜人,晋江英林镇西埔村湿地公园迎来了最热闹的时段:村民们有的在空地上跳起了广场舞,有的沿着塑胶道散步,有的坐在亭子里下棋……而这样一个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当初还是村民共同“商量”出来的。
谁都没想到,西埔村的变化始于一张被“退回”的危房改造申请单……
首试协商民主议事会
留住珍贵“红色记忆”
村民洪祖正居住的房子历经了70多年风雨,已经破旧不堪。2016年底,其后人正式向西埔村提交危房改造申请单。接到该申请单后,时任西埔村党支部书记的洪我海和镇村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察看、核对。
据悉,该老宅是1947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干部扩大会议(又称“埔顶寮会议”)会址,曾召开过泉州地区地下革命斗争的一次关键会议,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该处旧宅的原主人洪祖正也是参加‘埔顶寮会议’的党员。”洪我海告诉记者,他立即向英林镇党委、政府进行汇报,镇村迅速达成共识——要保留这一红色革命旧址,并挖掘、发扬其蕴含的革命精神。
保留会址,势在必行,村民的危房改造申请单被暂时“退回”。如何才能做到既不损害群众利益,又能完整地把会址保留下来呢?洪我海经过与其他村两委干部讨论后有了初步方案,即用村里一块280平方米的集体土地与村民置换,重新修缮保护会址。
有了方案,不代表村民就买账,户主兄弟俩也因产权分配产生纠纷。“集体土地我也有份,无偿置换损害个人利益。”“置换土地这样分配不合理。”……时值英林镇党委主动承揽晋江市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洪我海与镇领导商量后,决定针对村民和兄弟俩的不同声音,尝试召开一次协商民主议事会。
2017年8月5日,首次的协商民主议事会以西埔村党支部为主导,召集洪建设、洪世庭等利益相关方14人,认真倾听他们的意愿和诉求,找到“最大公约数”,并邀请他们参与到土地置换、会址修缮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同时,组织兄弟双方进行调解,从讲事实、说道理、促和谐、相亲相近等方面开展情感疏导,一起土地纠纷得到圆满化解。洪建设、洪世庭表示:“这次会议不但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又能直接参与到决策和监督中来,我们也要尽力支持家乡发展。”
老宅产权置换后,镇、村两级立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当年的“埔顶寮会议”会址进行规划修缮,并全面整治、提升了周边村容村貌,以营造浓厚的红色旅游氛围。2018年12月21日,修缮一新的“埔顶寮会议”会址正式开馆,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共享“共建共治”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尝到了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的“甜头”,洪我海把协商民主议事会应用于村里其他事务上推动西埔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其中,西埔村湿地公园的“变身”,成为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一大亮点。这座公园占地300多亩,郁郁葱葱的树木傍水而生,岸边盛开的花朵点缀其中。这样的村居环境,怎一个惬意了得。村民们更是直言:“这是一种享受。”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场”。“早年石材厂产生的石灰废水都流到这里,加上部分村民倾倒垃圾,附近居民经常抱怨又脏又臭。”洪我海告诉记者,2017年,村党支部立足村情,经过共同协商研讨,决定着手对其进行环境整治、湿地恢复和景观提升,改造后的湿地公园成为西埔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