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4-5联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乡村处处景色新 幸福生活踏歌行

晋江 你是如此“美丽”

安海前埔许承志最美庭院

英林镇锦江村乡村小公园

龙湖镇福林村庭院微改造

英林镇湖尾村乡村休闲旅游点

本报记者 沈茜 秦越 文图

乡村蝶变,向美而行。这是晋江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统筹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锲而不舍的追求。

从“一个人”到“全村人”,从“一处美”到“处处美”,这几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晋江始终步履坚定,铿锵前行。

今年以来,晋江以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五个美丽”建设活动为抓手,打造小而实、小而精、小而优的乡村美景,由点及面、带动辐射,持续提升村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以来,晋江已完成建设523个美丽乡村庭院、249个美丽乡村微景观、16个美丽乡村小公园、2片美丽田园、1个美丽休闲乡村。

美丽庭院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在灵源街道曾林社区的不少居民家中,古诗词中的美景都被搬进了现实生活。房前屋后干净卫生、室内窗明几净、庭院鲜花绽放,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人居环境舒适怡人。

你瞧,在70岁老人吴金章家门口的庭院里,就有这样一处别样风景:藤蔓丝瓜绕藤而上,一旁菜地里的葱、地瓜叶长得郁郁葱葱,三角梅也开得正艳。

记者见到吴金章时,他正拎着水壶,在自己精心打造的庭院里忙碌着。直到菜地的土壤都“喝饱”后,他才心满意足地坐下休息,惬意地点上了一根烟。

“每天傍晚忙活完,闻着泥土清香,看着满院子的绿意,抽上一根烟,心情舒畅极了!”吴金章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自从有了这个庭院,忙是忙了点,倒也乐在其中。”

要知道,2019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堆满杂物和废弃用品的闲置地。

之后的一次活动,让这片庭院脱胎换骨,也彻底点亮了吴金章的晚年生活。2019年暑期,曾林社区举办了“乡村微庭院”绿化造景竞赛活动,逐一入户号召居民报名参与,社区申请了市级相关建设补助,并邀请大学生帮忙创作设计,共有8户居民参与了社区首次微庭院创建。

通过创建活动,曾林社区整治了一批居民庭院内的乱搭乱盖,美化了居民的房前屋后,在扮靓社区环境的同时,也鼓舞动员了更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时任曾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吴丽秀也是这次活动的受益者。她家侧门边上有个宽敞的空地,曾经也被乱搭乱盖,圈养鸡鸭,臭气熏天,和周边的小洋楼建筑显得格格不入。

借由此次微庭院的建设,这个庭院摇身一变,成了周边居民每天来休闲的场所。坐在小石凳上,徐徐微风夹杂着各种果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果树上挂着的梨子、橘子、香蕉让人垂涎欲滴,一旁的菜地也随着周期种着花菜、包菜、葱……这是菜园、果园,更是一个人人可来观赏、休闲的美丽庭院。

去年晋江村级组织换届,吴丽秀从村党支部书记一职离任,开始了退休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来打理庭院。

除草、浇水、施肥,每天下午,村民总能看到吴丽秀在庭院里忙得不亦乐乎。她说,如此宜居的环境,让她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满足。

曾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国洲介绍,曾林社区位于风光秀美的灵源山麓,现仅有1000余名人口。这个以“人少、村秀、别墅美”著称的“美丽社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美丽庭院,“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社区随处可见鸟语花香,绿树青草,既提升了社区的“颜值”,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庭院是乡村的“细胞”,是千家万户的生活缩影。晋江抓紧“庭院”这个乡村小“细胞”,做好美丽宜居大文章。2020年开始,晋江市农业农村局连续三年联合晋江市妇联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提升,让“小家美”带动“大家美”。

微景观绘就乡村美好风景

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有千年历史,有千年古迹青莲寺、明代贡井,曾有20多名地下革命工作者,是老革命许集美的家乡,是台湾弦管祖师爷许逊瑞的故里,有年近百岁的剪纸艺人许书调……

安海新店村,一个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宝藏乡村,是如何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的?近几年来,新店村利用微景观建设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打造了14个微景观,并在市镇两级微景观创建竞赛中,5次摘得桂冠,吸引了很多兄弟村庄组团来参观学习。这个有着光辉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村落,渐渐被人们揭开神秘面纱。

来到新店,传统古朴、精致美观的文化小景观,恰如其分地嵌在这片涌动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落入每个游客的眼帘。户牖园、安忆园、红憩园、春夜喜雨园……沿途走过,每一帧优雅的画面,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驻足观赏。

这些微景观的用地,原是东家一分苗地,西家一厘菜地,或是村民房前荒地、屋后旱厕,又或是路旁倒塌的旧宅。

新店村党总支书记许文宝告诉记者,近几年,新店为改变原先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掀起了一场针对荒废古厝的整治和改造热潮。村委会利用“借地协议书”“鸣谢状”“金点子奖”“零星拆除法”等创新做法,成功拆除了不少“古董鸡舍”,将旱厕、猪舍、鸡窝等脏乱点一一整治,将整治出的地块进行微景观创建或绿化,使全村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为了消除前期村民土地方面的顾虑,新店村创新思路,在全市首创和村民签订“借地协议书”。后来,大伙儿看到环境大大改善,都表示“不用签”,甚至还有村民主动找到村里想要供地。

村里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柴砖银行”。村里鼓励村民将自家已经不用的水磨石、瓦片、石条、瓦缸等老物件贡献出来,存到“柴砖银行”里,为后续微景观建设和维护提供物料支撑,减少村财支出。新店村还设置“金点子奖”,鼓励村民参与微景观设计。

这些创新举措,让每一处微景观,都“与村民有关”。村民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主动让地的例子比比皆是。

村里老人许自素家旁边原是多个旱厕, 他一开始不同意让地,后来看到其他地方的环境改善,除了提供地块,还带头捐款6500元用作道路硬化,并从自家接出水管,定期给花草浇水;尤香菇阿婆的老宅荒废许久,她同意利用一块做微景观,现在建成了户牖园;还有村民捐出市场价值数十万元的地,用于微景观建设,受到村里不少人称赞……

“目前,村中14个微景观都是向村民借地的。很多村民从最初的不理解、抗拒,到看到乡村变化后,主动支持和参与村庄建设。”新店村党支部副书记许自荣表示,共同维护环境,共建美丽乡村,成了村民统一的共识和自觉的行为。

98岁的老人许书调,从2017年村里第一个微景观建成开始,就闲不下来了,自发当起“护花使者”。即使腿脚不便,许书调也坚持给微景观灌溉、除草。此前,乡村微景观建设需要用到他家的土地,他更是说服家人,主动借地用于建设。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许多老人也纷纷加入了这项公益事业。

得益于微景观,新店村凝聚了合力,引来了人气,村里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旅游新模式,将村里的非遗文化提线木偶、剪纸艺术,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整合展示于大众。14处“微景观”打卡点,也带动了周边村集体店面升值,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东石镇潘山村通过打造佛雕手工艺品展示长廊和中小学生游学教育基地,带动该村手工艺者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将乡村传统技艺融入“微景观”,打造文创特色品牌,已成为晋江带动农村集体增收项目新模式。

美丽公园打造品质宜居环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每一个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在紫帽镇,有一个浓荫蔽空、果树繁茂,恍如世外桃源的村落,如北斗七星般散布着7个自然村,从天上俯瞰就像北斗七星。当地人戏称,这是个“七星宝盒”。

傍晚,夕阳西下,今年64岁的李先生在村口处水果摊前,和几位年纪相仿的村民聊得不亦乐乎。

李先生是泉州人,住在紫星村附近,两三个月前才开始来这里摆摊卖点西瓜、李子等水果。没多久,他就和附近村民相当熟络了。

“我很喜欢这里。说实话,水果赚不了多少钱,但我就是爱来这儿,和朋友聊聊天!”老李说,每每他在树下乘凉时,看向紫星,入眼皆是青山绿水,呼吸的都是清新空气,周边道路干净整洁,别提心里有多舒坦了!

老李身后,就是村里的一处面积约一百多亩的田园风光——生态溪公园,沿溪两侧种植着多种观赏性植物和果树,随着季节更替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是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驻紫星村第一书记李少峰告诉记者,这条生态溪经过前几年的整治,宽度从一米多拓展到五六米,旁边种植了何首乌、草莓、丝瓜等果蔬,策划了采摘项目。目前,紫星村已经引进一家文创工作室,与台湾农学专家共同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特色农业。

然而,仅仅在几年前,紫星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发展缓慢的村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紫星人饱尝了交通不便带来的痛苦。

穷思变,变则通。2012年,紫星村开启了蜕变。

“保护好绿水青山,我们才能拥有金山银山。”带着这样的信念,紫星村委会决定实行优先保护再改造提升的思路,利用自身“有山、有水、有田园风光、有生态、有历史、有名人、有传说”的优势,再造新紫星。

紫星村以“七星宝盒”为旅游主题,打造“德福园-茂榕盘石·晋江树王候选”“天禄园-官帽石·感受奇石”“颐寿园-农耕文化馆·体验传统农耕活动”“千禧园-三对情侣树奇观·体验中国传统许愿文化”“丰财园-百年名木古树·感受生态”“醉美园-生态溪·欣赏田园风光”“追梦园-开闽王氏家庙·考察中国传统地理文化”七个公园作为旅游品牌,并提炼为福、禄、寿、喜、财、美、梦七大事物,运用白堀后、古楼自然村两个革命基点村的革命历史,开发红色旅游。

通过全方位的发展,如今的紫星村,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寻找到一条现实路径。这里步步有景,游客只要走上一圈,就可以感受这里的田园风光、百年古树群及公园景观,真正实现出门即公园。

紫星村党总支书记王诗智表示,村庄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让居民不仅成为青山绿水的守护者,更成为宜居环境的受益者。

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从“微”处着力,是晋江近年来提升乡村品质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晋江依托原有的生态基底和乡土景观,策划河道、庭院、村口、公厕、大树、池塘、老宅、村道、田园、广场等十个系列的“微景观”建设,累计治理村内水塘635座、清理残垣断壁931处,整治裸房2262栋,建设157个生态公园,打造277个“绿盈乡村”、1个“绿盈乡镇”,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品质生活。

美丽田园铺就乡村靓丽底色

面朝绿油油的千亩良田,背靠郁郁葱葱的永光山,自然风光美如画卷,在磁灶镇洋宅村,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现实。

眼下,是玉米生长的季节。蓝天白云下,田间地头披上一片新绿,玉米正在茁壮生长,迎风而立。走在洋宅村田园观光休闲道上,除了身旁潺潺流淌的九十九溪支流,放眼望去,四周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让人仿佛身处大自然的怀抱。

洋宅村党总支书记李荣海告诉记者,这片绿海般的农田,早在前些年,还是块荒芜之地。后来,村里将这片土地统一流转,由种粮大户承包经营,如今这连片农田,形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

“这里早已成为厝边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所在。”洋宅村民老李笑着说,这片田园风光可是洋宅独有的。每当夜幕降临时,田间观光休闲道上的景观灯便亮起。置身其间,身旁蛙虫鸣叫,不远处,村里家家户户亮起的灯光有如星火点点,别有一番景致。

近年来,洋宅村注重依托自身丰富的农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时针对小洋楼多的特点,重新进行高起点村庄规划,同步实施村庄整治,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有种植经验的专业公司进行农业种植,从而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德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洪维乐深耕农业已有10多年,一直在深沪、龙湖、金井三地种植蔬菜。2020年4月,洪维乐扩大种植规模,承包了洋宅村557亩连片种植基地,种植玉米、地瓜、白萝卜等农作物。

“这里地好、人好、政策好,之前干旱时期,我们因为有九十九溪,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洪维乐说,市农业部门、镇政府大力扶持,相关政策“组合拳”让他吃下定心丸。如今,他在洋宅村的发展越来越好。

“我们积极推进晋江市农田标准化建设,前期已整治农田200多亩,稳步推动形成洋宅村‘千亩良田’计划,既保障洋宅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又能符合田园风光的特点。”李荣海表示,前期村集体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系列工作的开展,建设了一条2.5公里依附农田的田园景观步道,不仅优化了周边环境,而且为本村及周边群众增加一良好的健身去处,使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村里还计划继续招商引资,对村里一百多亩的山地进行林分改造建设,重点以种植水果及种树进行绿化,打造农耕研学、文创农业、亲子旅游、特色种植等项目,不仅维护生态的平衡,也可为村集体带来相关效益。

在晋江,还有一处秀美壮观的万亩田园,已成为传承展现晋江农耕文化新的文旅名片。

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是自然的田园生态系统与典型的闽南风格村落共存的区域,不仅承担着保护耕地、传承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还将起到“城市中央公园”的游憩休闲、生态调节、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功能。

晋江还在全市11个乡镇85个村,整合8万多亩田园,策划建设水稻、蔬菜、红萝卜等14个田园风光重点片区,重塑乡村魅力、打造田园风光、传播农耕文化。

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引客来

说起晋江滨海旅游,素有“赶海妙境,醉鲜湖尾”美誉的英林镇湖尾村,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滨海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是闽南文化传统村落和滨海体验旅游胜地。

捡海螺、挖贝壳、抓螃蟹、摸鱼……来到湖尾村,游客可在赶小海滩涂牧场上抓鱼、抓螃蟹、挖贝壳等,深度体验原始的渔民劳作方式。上岸后,游客还可以体验套圈圈、泡泡水枪大战、摸泥鳅等活动。

你以为湖尾村的旅游项目仅限于此吗?其实,除了滨海旅游区域,陆域核心区也颇具特色。

湖尾滨海古村落保存着老湖尾人割舍不掉的记忆。这里有着71幢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分布集中、类型丰富,是湖尾村传统风貌集中区域,融合了闽南特色的侨乡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渔村文化。

“我们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村庄现有的古民居、滨海、侨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湖尾村党支部书记苏文宣介绍,借乡村旅游发展契机,湖尾村改造老旧农房、闽南古民居,融合滨海滩涂风光,建设20个“微景观”,带动“休闲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随着湖尾村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湖尾村还引进专业运作团队,对活动内容进行提升。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晋江赶海1号”项目试营业,日均游客达到3000人次。

在晋江乡村,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滨海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生辉。如何更好地将这些特色呈现于世人?晋江通过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策划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村9个、省级金牌旅游村2个。其中,充分挖掘新塘街道梧林社区闽南文化、华侨文化资源,将梧林传统村落项目打造成为近年来大受市民欢迎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晋江的“美丽”蜕变之路,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年,在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的指导下,晋江首次尝试开展“双微创” (乡村微景观、都市微菜园的创意竞赛),探索采用“微改造”方式来开展乡村建设。

之后,晋江进一步延伸,逐渐形成了以“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为主要内容,以“大学生夏令营、国庆建造营、校园双微创意营、大树微景观工作营、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营”为主要平台、以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为抓手的“五微五营双创”活动体系,一大批原生态、乡土味、有创意的做法不断推出,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新思路、释放出大能量。

一点一滴汇聚大力量,一砖一瓦造就新气象。如今,随着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掀起新热潮,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而出,一幅幅生活安逸、环境优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户户皆是景、村村留乡愁也将成为晋江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注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